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倫理抉擇

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行為的對錯、善惡的準則又在那裡?基督徒的道德價值觀給予我們正面的人生指標,只要我們打開心扉,聆聽聖言和教會的訓導,我們便可在生活中作出正確的抉擇。

在今天讀經一中,厄則克耳先知指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善、惡的行為在天主面前負責。天主是公平的:如果義人變成壞人,他們會因惡事而喪亡;同樣,壞人若改過遷善,遵行法律和正義,他必因善行而生存。先知督促我們要悔改更新,行善棄惡。

聖詠二十五篇是以色列民在困苦中向天主的懇切的祈求,帶出天主公義的審判,在於祂的仁慈寬恕,祂領導迷途者回歸正途。

在今天福音中,耶穌借那位父親召叫兩個兒子到葡萄園工作的比喻,點出信徒的通病。大兒子說去,但卻沒有去;小兒子說不願意去,後來悔悟去了。這正道出我們面對天父邀請時的境況:我們是否願意履行天父的旨意?從口頭的表態到最後的行動,其間的心路歷程峰迴路轉,關乎我們道德行為的抉擇。天主洞察人心,祂著重的並非我們表面的回應和行動,而是希望我們內心的皈依,棄絕罪惡和誘惑,獲得永恆的福樂。

我們怎樣才能徹底的淨化更新,作出合乎天父旨意的抉擇?

正如聖保祿在今天讀經二對斐理伯人的勸喻中指出:基督徒該懷有耶穌所懷有的心情,彼此意見一致。「基督把人圓滿地人展示給入自己,向人揭露其崇高的召叫。」(GS22)我們因著基督,成為天主的嗣子。基督以光榮的十字架把我們從罪惡中贖回,因此我們要隨從耶穌基督的榜樣,行為正直,實踐正義,並與救主結合,祂的心懷作出合乎天父旨意的抉擇。﹙參教理1709﹚

聖經的啟示及教會的傳統都强調道德良心的重要。「天主『賦給人自決的能力』,目的是使人自動尋求天主,並因自由而皈依天主,而扺達其幸福的圓滿境界。」(GS16)人在良心的深處,擁有天主在其心內銘刻的法律,而這法律的呼聲,不斷地告訴人應當好善、行善並戒惡。在來日,人將本著這法律而受審。良心神妙地將法律揭示與人,而這法律的滿全就在於愛主愛人。(GS17)人唯有運用自由,始能向善。雖然原罪的氛圍影響著我們,但藉著天主的恩寵助佑,人有能力、有意識地抉擇為善的方式,在基督內建設美好的人生。

我們如何評定行為的善與惡?

自由使人成為道德的主體,人的行為,就是在經過良心判斷而選擇的行為,可依道德準則來評定該行為是善或惡。人行為的道德性取決於:對象、意向和和環境。(參教理1749-1750)

1.行為的對象——例如:我們用物資救濟窮人,這是一個善行;而偷竊卻是一個惡行。在每個人的良知中,已為善與惡定下了理性的道德標準。
2.行為者的目的或意向——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個別的動機和意向。一個好的行為,例如捐錢助人,原本是好事;但如果目的只是為獲得坊間的讚許,意向並不純正,則令到這個行為偏差了。另一方面,就算我們有一個好的意向(如令朋友快樂),也不能夠令一個壞行為(如撒謊)成為一件好事。
3.行為的環境——我們做選擇時,會面對不同的環境因素。「環境的影響在於加重或減輕人行為道德的善或惡(例如偷竊的數量)。環境也能夠減少或增加行動者的責任(如在生死關頭被迫而作的行為)。環境本身不能改變行為原有的道德性質,即環境不能使一個內在惡的行為,成為良好或正當的行為。(參教理1749-1754)

換句話説,一個道德上良好的行為,是要有良好的對象、目的和環境。因為人總不允許為達到一個善行而作惡事。另一方面,一些具體的倫理行為,因不論怎樣也始終都是件錯事,亦即客觀上的道德惡,因此選擇這些行為便牽涉意願上的錯亂(錯誤抉擇)。(參教理1761)

天主賦予我們自由,使我們能與祂的救恩計劃合作;但當我們妄用自由,拒絕天主愛的計劃時,很易淪為罪惡的奴隸。良心正是我們聆聽天父召叫的心田,受過培育的良心是正直和誠實的。(教理1783)能幫助我們作出良好的道德行為決定。當我們面臨抉擇時,應在信德和祈禱中聽取聖言,並仰賴天主的恩寵,淨化和提升我們對善與惡的認知。好能辨析和回應天主的召叫,並付諸實行。

信仰反思/實踐
1.你有否反思自己日常的行為是否趨向善、遠離惡?你會為自己行為而祈禱嗎?
2.在這星期中,每日就寢前特別作良心的省察,反省自己當天的行為意向是否合乎基督徒道德標準?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9月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懺悔 ( 和好 ) 聖事

天主原是超越的,好像是遙不可及的,但我們在經驗中卻又可覺察到祂的存在。天主在祂的

耶穌基督是天主可見的肖像,他圓滿地為我們揭示了天主的慈愛。今天福音中,耶穌藉著僱用工人的比喻,為我們描繪天主無限的仁慈和慷慨。天主有如葡萄園的家主,主動召叫人到他的葡萄園裡工作,按照協定給予他們應得的工資。因著家主的仁慈,慷慨地給予最後來的與最先來的同樣一個「德納」的工資(參閱瑪20:9-15),雖然為世人看來,好像不甚公義,和我們「多勞多得」的普遍想法不符,但若我們認識到一個「德納」是足以滿足人一天生活所需的工資,我們便能體會到這比喻所希望帶出的,天主對人無條件的愛護和慷慨。

罪惡潛藏在人的內心,使人變得自我、冷漠、自私、驕傲、自大。罪減弱了人與天主的關係,以至人看不見天主的臨在。罪就是忽視天主的愛,離棄那使人成全的天主聖言――耶穌。(參閱青年教理67)

我們得知天主的慈愛,耶穌的召喚,聖神的推動,是為叫罪人離開自己的行徑返回天主愛的國度。耶穌宣講的開始就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瑪4:17)。耶穌基督整個的生命、奉獻、苦難、死亡和復活,為我們敞開了一個全新的、復活的、治癒的生命。那些經過教會洗禮而成為基督奧體肢體的人,都要成為天主的子女,分享天主的生命。

這悔改的召喚不因人接受洗禮而告終止,因為悔改皈依是畢生的,就如福音比喻中的描述,天主無時無刻都在召喚人進入祂的葡萄園中,並給予人足夠每天生活的恩寵。人雖因著私慾偏情,難免有時會跌倒,陷入罪惡當中,但藉著耶穌基督所建立的和好聖事,天主召喚人不斷地悔改,在教會內體驗來自天主對罪人的慈愛、憐憫和寬恕,並分享天國臨現的喜樂。

教會以不同的名稱描述這悔改的聖事:皈依聖事、告解聖事、懺悔聖事、寬恕聖事、及和好聖事。不同的名稱標誌著聖事不同的功能:

我們稱之為皈依聖事,因為它慶祝信徒的生命,人離棄罪惡轉向天主。

我們稱之為告解聖事,因為這是聖事的要素,就是揭露罪惡。司鐸(或主教)代表著我們的主基督,醫治我們心靈的創傷。他既是判官,也是醫生。人一方面承認自己的罪過,一方面是宣告天主的仁慈。

我們稱之為懺悔聖事,因為它聖化罪人的補贖與悔意。

我們稱之為寬恕聖事,因為藉著司鐸在聖事中的赦罪,天主賜予悔改者寬恕和平安。

我們稱之為和好聖事,因為它使罪人重獲天主的愛,與祂和好,同時為了活出天主的慈愛,人亦會與其他弟兄們和好。(教理1423-1424)

梵二後,教會強調懺悔或和好聖事的目標,是達至罪人的悔改。「教友去辦告解,由天主的仁慈獲得罪惡的寬恕,同時與教會和好,因為犯罪時傷損了教會,而教會卻以仁愛、善表和祈禱幫助他們悔改」(《教會憲章》11)。接受這聖事的人需「甘心情願接受所有這些要素:以心痛悔;以口告明;以行為表現完全謙遜和具有效果的補贖」(教理1450)

人只有通過天主的恩賜和聖寵,打開心靈讓聖神推動,才能激發內心真正的懺悔。聖神的力量加上懺悔者的淚水,就是天主對罪人奇妙的安慰和喜樂,而身為教會的一員,我們要為罪人的悔改皈依與天主與人和好而高興,讚美天主!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你的經驗中,那些罪惡減弱了你察覺天主的臨在?你有發現它有一定的模式阻礙你對天主的找尋嗎?
2. 教會要求信徒達到明悟年齡以後,每年至少因所犯過的大罪領受修和聖事一次。你如何體會天主給你的這份禮物?你怎樣透過懺悔、告明、補贖,來領受天主給你無條件的罪赦?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9月
救恩計劃中,處處流露出祂主動地啟示祂自己,並顯露出對人的無限仁慈。讀經一中,天主藉著依撒意亞先知說:「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就如天離地有多高,我的行徑離你們的行徑,我的思念離你們的思念,也有多高」(依55:8-9)。天主對以色列子民的悖逆從不放棄;反之,天主以寬宏慈愛的心,饒恕了以民的罪惡,奇妙地把他們從巴比倫領回以色列,讓他們重建家園。

認識十字架

上主日是光榮十字聖架慶日,教會提醒我們,因著基督的十字聖架,我們才能得到救恩、生命和復活。十字架也是耶穌救贖我們勝利的標記,祂「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天主極其舉揚他,賜給了他一個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斐2:8-9)而十字架敬禮可追溯到公元326年,由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的媽媽聖海蓮娜 (St. Helena)發現了用來釘死耶穌的聖木那刻開始。 

天主教教理第440條:「耶穌藉「自天降下的」人子的超然身分,揭露了祂默西亞王權的真正內容,正如祂藉受苦僕人的救贖使命所揭露的:「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為此,祂的王權的真正意義只有在祂高懸在十字架上時才顯示出來,但只有當祂復活後,祂的默西亞王權才能由伯多祿在天主的子民前當眾宣布:「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

為人看來,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是一種恥辱,是失敗;其實是勝利:十字架是通往復活的路,痛苦是通往光榮的大道。這個代表教會的十字架,是耶穌愛人的最具體的証明,當我們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就知道祂愛我們可以去到幾盡。 愛常是誇張的,趨向極端,趨向無限度,跳過一切框框,超越一切界線。天主的愛也一樣的誇張、過份,甚至可以說超越天主自己的本性:一個本來不死、不受苦的天主為愛人選擇了人的痛苦及死亡。聖奧斯定為這深厚的愛而觸動說:「降生成人為衪還不足夠,衪要被人審判;被審判也不夠,衪還要受人侮辱;受侮辱仍不夠,衪甘願被處死,且死於一種最痛苦的死刑。」

 愛消除相愛者的距離,為縮短天人之距離,天主首先屈尊就卑成了人;為使這距離完全被愛跨越,他降到人性的最深、最脆弱的地方,體驗了人性的死亡;他死得像一個被天主遺棄的罪人。好使世上所有的人,甚至那些與天主距離最遠的罪人,都感受到天主走近他,天主與他同在。在罪惡、痛苦、死亡那些被認為天主不在的地方,藉著十字架的奧蹟,天主以自己的「臨在」填滿自己的「空缺」。

世間一切疾苦是基督之苦的延續。當仰望著十字架時,沒有人可以認為自己孤獨地受苦,因為基督已先於他,偕同他,並為他嚐透了痛苦的深淵。聖奧斯定覺得基督向他說:「我先接受了苦難,為能更實在地幫助你。你懼怕的一切痛苦及死亡,我已在你之前,並為你而接受了。」這個信念使痛苦不再那麼可怕。「當你全心地默思基督為你所受的苦,你怎麼能不安心委順地接受你自己的一份?」

很可惜,今日好多人好像不需要天主,有好多教徒都唔返聖堂,他們不願意見證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而卻是金錢、權力、享樂、慾望等等的崇拜者和追隨者。有些教徒會有這樣的心態,就是當教會受人打擊、批評、名譽受損時,他們或會否認自己是教友,甚至放棄信仰。

耶穌向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要跟隨基督,就要捨棄自己。捨棄的不只是甚麼東西,甚麼物件,而是捨棄自我。

讓我們一起祈禱:主,求你加深我們對你的敬愛,堅強我們的信德,使我們徹底跟隨基督,走十字架的道路,邁向復活的光榮。亞孟。

 拉丁十字
 凱爾特十字
馬其頓十字架













生命之符十字











T型十字架











耶路撒冷十字











聖伯多祿十字












舊科普特十字架










大主教十字












東正教十字架










教宗十字













科普特十字架











洛林十字











聖安德魯十字







馬爾他十字













新科普特十字











盜賊十字










鐵十字











葡萄十字











希臘十字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學習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十七期)


齊來學習,活出基督的容貌吧 !

「亞洲青年,醒吧!殉道者的光榮照亮你們!」這是當今教宗方濟各於本年 8 月 17 日,在韓國主持亞洲青年節閉幕禮時對公教青年所作的鼓勵和勸勉。

教宗特別重視青年人的信仰成長和培育,因為他們正是傳遞希望和活力的一群,故此教宗寄望他們...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救贖

光榮十字架慶日

這慶節起源很早。據說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於公元320年9月14日在耶路撒冷找到了主的十字架。15年後,即公元335年9月14日君士坦丁大帝在耶穌的聖墓上興建了耶穌復活大殿,並在當天隆重地祝聖。主的十字聖架第一次在新的聖殿中被公開高舉展示,供人瞻仰。這便成了本慶日的來源。第五世紀時,這慶節已傳至各個東方禮教會中;到了第七世紀末時也傳到了羅馬。教會傳統在9月14日這天舉行隆重敬禮十字架聖髑的儀式,故此,這慶日在古時也被稱為「舉揚十字架」節。此外,七世紀初時波斯人曾入侵聖地,奪走十字聖架。而羅馬皇帝於公元628年由波斯人手中把聖十字架奪回。這次勝利後來也成了「光榮十字架」慶日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和慶祝主題。

教理主題:救贖
今日禮儀的重心並不是痛苦地追悼被釘死在十架上的耶穌,而是深入地闡釋和慶祝救主十字架的光榮勝利。因著耶穌的緣故,十字架竟由殘酷的刑具轉變成治療與救贖的泉源。讀經一記述以民在曠野中由於抱怨天主和梅瑟而受到了火蛇的侵擾。掛在木竿上的銅蛇成了以民得到治愈的保證,也成了將來十字架上耶穌的預像。在讀經二中,聖保祿採用了一篇優美的詩歌來綜合他對耶穌降生、死亡和復活的神學反省,並以十字架作為整個反省的核心。耶穌甘願放下作為天主子的權利,降生成人,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但這個絶對的「放下」也正是祂獲得光榮和「舉揚」的原因。藉著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耶穌進入了無盡的光榮和權能之中。

在福音中,耶穌透過與尼苛德摩的對話,也帶出了這種「下降」與「上升」的思想。耶穌來自天上,祂的下降是為了人類的得救。而相似在曠野中的銅蛇,耶穌的被舉揚將會為人帶來治療和救恩。耶穌這裡所說的「被舉起」,除了是指祂的被釘外,更是指向指祂將來的死而復活和光榮升天。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被釘和慘死絕對不是毫無意義和「好人沒好報」式的悲劇結局。相反,這是耶穌以其一生的仁愛和服從來承行天主救世使命的終極勝利(教理599)。十字架成了喜樂和光榮的標記,也標誌著天主以善良戰勝了死亡和罪惡,耶穌更藉此完成了為我們的救贖。在神學上來說,「救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它指出了耶穌基督對我們的重要性:就是祂是人類唯一的救主,只有祂可以為我們帶來了救援和醫治。(參閱宗4:12)

在字義上,「救贖」一詞帶有「付出代價以便將東西購買回來」之意。耶穌以無罪之身,承擔了人類的罪過,成了贖價,平息了天父的義怒。耶穌的復活為我們重新打開了通往天堂的大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聖子降生成人,宣講真理,就是希望人能藉此重建正確的良心。可惜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由此看來,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是由於人罪惡和拒絕聽命於天主的後果。十字架也不是一件單一的事件,耶穌的一生都在履行其救贖的使命,而十字架只是整個救贖工程的高峰。聖父看見聖子被釘,也感到傷痛。但祂並沒有立刻介入。相反,祂以另外一個更不可思議的方式光榮祂的聖子,就是使祂從死者中復活。耶穌的復活戰勝了罪惡、痛苦和死亡。耶穌的光榮來自祂十字架上的愛與服從,而正也是這「愛與服從」為我們帶來救恩。耶穌的復活提升了被罪惡所傷害的人性,恢復了天人之間的共融。我們若信賴耶穌的救恩,與祂結合,也必有能力克服誘惑,從罪惡的奴役中被解救出來,分享和分擔耶穌的使命,最後也被提升至天主的光榮之中。

耶穌已離世升天,但仍時刻與教會同在,尤其臨於教會的禮儀之中,繼續祂救贖的工作(教理1069)。耶穌的「救贖」也並不只限於為個人帶來生命的改變,它更影響著全人類的歷史和終極的命運。基督的救恩促使信友們,在生活中實踐所信仰的,直至天上和地上的萬有,總歸於基督元首(弗1:10)。基督的救贖使被罪惡所傷害和分散的人類重新集合起來,成為新的創造,並向那圓滿的新天新地邁進。正如教理所說,第一次的創造在基督內新的創造中,找到它的意義和巔峰,而新創造的光輝比第一次創造的更勝一籌(教理349)。

生活反思/實踐
1.你經驗過耶穌的拯救嗎?耶穌的救贖在你的生命中帶來了甚麼的改變?你願意與他人分享你「蒙恩得救」的經驗嗎?
2.你認同耶穌是人類唯一的救主,所有人都需要祂的救贖嗎?為什麼?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8月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認識《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GS)(一)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是大公會議閉幕前一天最後通過的文献,亦是本屆大公會議最長的文献。

 這份憲章除了有緒言之外,還有一個引言;然後有正文兩大部分,再加一個結論。在绪言裏,論及教會對現代世界問題的關懷。而引言就述說人是現代世界中的處境。正文第一部分是講及教會與人的聖召。第二部分則提到現代世界比較迫切的幾個社會問题。最後在結論中指示信友面對世界應盡的任務。若就整個内容來說,可以看到教會是多麼迫切地願意跟世界交談,而且交談的幅度越廣越好。

在這憲章裏,詳細地討論到五個比較迫切的社會問題。首先是「家庭」,應該加強當中的連繫。第二是「文化」。大公會議強調了人類應該更積極廣泛地探索天主造化的寶藏,並且極力要求保持人類文化努力的自由。第三個問題是「社會經濟生活」。大公會議特別堅持了一點:「人是整個社經生活的創造者,中心與宗旨。」換句話而言,經濟發展必須為人類服務,只是增加產量並不足夠,還要為人提供一種更正義和更尊嚴的生活。教會希望我們幫助貧困者,協助發展中的國家,設立社會機構以保障人類安全的需要,而私人投資要適應地方和人類的需要,防止濫用私人產業的公權,甚至將私人產業當作公有財產。

第四個問題係「政治生活」。大公會議聲明政治權威的必要性,以及市民的責任就是服從。另外,它一再強調自由和愛國的價值,而且承認信友可以懷有不同的政治觀念。最後一個是「國際關係」。大公會議聲明要尊重民權,指責核子武器是罪惡,呼籲廢除被稱為「人類最大創傷」的軍備競賽;又要求人革新思想,在行動上力求和平,支持國際的機構,以及發展國際間的合作。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悔罪回頭

厄則克耳先知在以民被虜往巴比倫後,對以民苦苦相勸。亡國除了是因為國民背離上主的盟約以外,先知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因此需要人個別地改過,並且盡力規勸尚未悔過的弟兄。則33:10-20的經文中,先知肯定天主是慈悲的,願意寬恕悔過的人。今天的聖詠正好是先知的肺腑之言:不要再心硬〈詠95:8-9〉。

瑪竇福音是關於耶穌教訓門徒〈14~18章〉應有操守後的尾段。這段聖經可能反映瑪竇所屬的團體,在生活福音時面對磨擦可以怎樣做──兄弟互相規勸。這規勸之道比厄則克耳先知的規勸態度行前了一步。並非一次規勸便了事,而要一而再,兩人同行後再交由教會去處理。看重基督徒在團體中要好好活出互愛,所以藉著共同祈禱向天主求助佑,促使侮改是重要的。兩人以主名一起祈求常常得主答允。

保祿書信領我們進入讀經的重心。信從基督,一切行實均以愛達致滿全〈羅13:10〉。猶太經師追尋滿全法律,把愛主愛人推崇備至,但偏於在團體及法律之內。如今,基督徒要愛所有的人。這樣去愛使人經驗到真正的自由,超越法律的框架。「你們不可再欠人什麼」
〈羅13:8〉。

欠天主,欠人什麼的,這就實在是人背負著罪過後的重担。耶穌宣講,自開始就呼喚人悔改〈教理1427〉。耶穌主動接近匝凱,匝凱深受感動,賠補過錯〈參閱路19:1-10〉。宗徒保祿在基督召叫後完全改變過來。這是保祿「知罪,蒙恩」的後 果。聖奧斯定的悔過自新是知名的。他在《懺悔錄》中形容悔過會經歷:1.在人生命中處於轉變的張力中;2.經由對過去的生命有所領悟後而達致新的生命整 合;3.感受到罪過被寬恕及受憐憫;4.經歷天主的恩情,召喚去過一個新的及更好的生命。

悔過是一個人徹底改變他生命的終向,轉向仁慈的天主。轉變可以是即時的,也可以在經歷一段時間後逐漸達成。然而,悔改必然涉及整個人多個向度及層面的徹底轉變,並在一生中持續。皈依基督有幾種特性:

(一)按教會一貫理解,皈依涵蓋教會幅度。信仰天主雖然是個人的行為,但並非純粹一個孤立的行為。能够走到相信天主的愛這地步必然和其他人有所關連。信仰是經由人去代代相傳〈教理166〉,而且整個教會團體被召喚去皈依。

(二)皈依並不會停留於人的內在轉化。人需要整全地皈依基督,遂自然表達於外在的行為中〈教理1430〉。

(三)人長大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由於世界上罪惡存在這事實,並且人也有其私慾偏情,故此人在行走皈依的旅途中不時有犯罪跌倒的時刻。唯有信靠天主给予赦罪及重新開始的恩寵〈教理1432〉。

(四)七件聖事不單是人在天主恩寵內長大及成熟過程的標記,也是基督在我們內及在教會內生活行動的事實。基督在聖事內治愈,轉化,聖化我們〈教理1129〉,策動我們不斷在皈依過程上前進。

(五)皈依不會止於接受教會一大堆的教會訓導及條文,或那些使人讚歎的教會文化及藝術,而是要領導我們走到十字架上的天主子面前。皈依就是要與這位愛我們的耶穌基督相依,傾慕衪,以愛去回應衪,居於衪內,讓衪在我們內去愛衪所愛的。

生活反思/實踐
1.閱讀聖經有關匝凱,保祿。他們經由耶穌而悔改。反思有否經由耶穌而侮改的經驗〈衪是我的道路,真理,生命〉,並把經驗寫下來,激勵更新。
2.耶穌囑咐我們互相愛護,在互愛中彼此規勸。這是建設基督徒團體重要的責任和方法。在恰當的情況下嘗試實踐規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