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我和代父母有個約會 II

對代父母性別及數量的規定

教會法沒有規定必須同一性別作為代父母。由於1983年之前舊教會法典是禁止配偶做代父母,神親關係因婚姻無效,所以當時普遍認為找同一性別的人作代父母,可以避免這個情況發生。但是新教會法典已取消這個限制,要找適合的代父母需要衡量多方面的因素,將來需指導代子女靈性生命,最重要是考慮代子女屬靈的益處。

教會除了接受代子女有一位代父或一位代母外,還可加多一位,即兩位代父母,但必須是一男一女,但沒有規定是夫婦;或者加一位見證人,必須屬於其他教會團體已受洗的人士,例如基督教徒,共同負起代父母的職責。

代父母的資格

教會沒有明文規定代父母需要多少入教年資,但按照教會法典第872-874、892-893條,必須符合以下五項條件:(1) 在正常情況下年滿16歲 (這年紀被視為有足夠能力和成熟程度,可以肩負代父母的責任);(2) 已領受聖洗、堅振和聖體三件入門聖事的教友,而且生活要與信仰和代父母之職相稱;(3) 具備良好的基督徒生活,並沒有被教會法律依法定刑或宣布罪罰的人;(4) 至少能親身出席其代子女的聖洗聖事禮儀,並保証能負起禮儀見証與信仰培育的職責;(5) 非受洗者的父母。另外,婚姻狀況不妥當的、或立了壞表樣的教友,皆不適宜作代父母。

堅振代父母

如果聖洗和堅振禮儀分開領,最好由相同的人擔任代父母,但如果有其他因素也可以由不同人擔任。神職人員、修道人或者傳道員教會沒有禁止任何神職人員、修道人或者傳道員擔當代父母,但應考慮他們在教會團體內的培育角色,會否與代父母這角色混淆,和他們有否充份時間與代子女分享信仰等等。

慕道者的準備

為了信仰的好處,鼓勵慕道者在慕道期內盡量多參與彌撒、堂區活動和服務,多方面與堂區教友接觸,學習融入信仰的大家庭中,而且應及早物色代父母,好讓代父母能以良好榜樣及耐心分享,引領他們。代父母除了在慕道期內陪伴外,更鼓勵他們在代子女入教後一起建立信仰小團體。教友應積極回應傳道員或慕道者作代父母的邀請,履行福傳使命,為教會的發展,培育新人,薪火相傳。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信德

教理主題:信德

按教會古老的傳統,復活節夜間領洗的新教友,復活節後的八天是喜慶的一周,新領洗者都會穿著受洗時所領受的白衣每天參與禮儀,用意是清楚地表達復活基督的標記──穿上基督,直至八日慶期完成,才將白衣卸下,所以梵二禮儀改革前稱這天為「卸白衣主日」,現在則改稱為「復活期第二主日」,為的是更清楚地表達雖然八日慶期過去,但教會仍然繼續慶祝耶穌復活的奧蹟,直至五旬節才完成。

今天復活慶期的第八天,選用的三篇讀經,都展現了基督復活與洗禮的喜樂。答唱詠延續了上周復活主日的聖詠118篇:「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再一次向天主讚嘆說:「請你們讚頌上主慈善寬仁,他的仁慈永遠常存」,這是天主對人無限慈愛和人作出相稱回應──信德──的結果。

信德邀請人進入一種愛的關係,透過耶穌的一生:苦難、聖死和復活,啟示了天主內裡最深處的愛,「天主是愛」(若一4:8, 16),一個絶對信靠和愛的對象。(天主教教理221)今天福音,耶穌在復活後顯現給眾宗徒和多默,祂的慈愛和寬恕,使宗徒獲得平安和喜樂,耶穌愛的傷痕更治癒了多默的信德(參閱依53:4-5)。聖奧思定解釋:「聖多默所看見的,所聽見的,是真人;但是他所相信的,是那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真天主」。多默向耶穌作出最完美的宣信:「我主!我的天主!」(若20:28),(CCC142)為一切信徒道出教會所相信的對象。信德是耶穌白白賜予人的禮物,對於沒有看見而相信的人,耶穌明確的給予他們祝福和保證(參閱若20:29)。

復活的基督賜給宗徒們聖神(參閱若20:22,宗2:43),把祂聖化的權能賦予他們,並藉著住在教會內的聖神的助佑,保護和傳授來自宗徒們的訓誨(宗2:42),(CCC857)藉同一聖神的德能,把這權能授予他們的繼承人。天主教教理指出信仰並非一個孤立的行為,因為沒有人能單憑自己去信,正如沒有人能夠單獨生活。沒有人能由自己取得信仰,正如沒有人能由自己取得生命。(CCC166)如果我們單獨面對自己的懷疑和困難,我們很難體會到耶穌復活的喜樂,只有當我們與他人在一起尋找耶穌時,我們才能說:我主,我的天主。在教會內宣認我們受洗時的信仰:「我信」、「我們信」。(CCC167)

為認識初期教會團體的聖善生活,整個復活期的讀經一會選用新約聖經宗徒大事錄,以取代舊約聖經。今天讀經一,宗徒之長伯多祿傳述教會初期的四個特徵:宗徒的訓誨、團聚(共融)、擘餅和祈禱。他們宣講基督的福音,將一切所有皆歸公用,彼此分享;並在各人家中舉行分餅禮,按著福音的精神生活,產生了豐盛的果實,吸引了眾多的人加入教會。「基督徒的信仰」透過可見的共融團體,看到那不可見的教會精神── 教會稱之為「神聖遺產」(信德寶庫) (弟前6:20),即聖言和聖傳成了活生生的福音傳遞。基督的福音隨著宗徒把信仰的遺產委託給整個教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CCC83-84)

真正的信德在磨難中更能獲得淨化,初期的教會受到各種的試練和宗教迫害,伯多祿宗徒仍然充滿喜樂面對一切考驗(參閱讀經二),復活的基督重生了宗徒的希望,使相信祂的人契合在祂的愛內,活出信仰的力量和喜樂。由此可見,信德雖然受到天主的光照,但不應理解為一帆風順;信德仍然會受到生活的種種考驗:邪惡、痛苦、疾病、不公義及死亡的沖擊,減弱我們對天主的信德。(CCC164)但是,當信德受到考驗時,我們當學習歷代聖徒的芳表,從生活的磨難中練淨我們的信德,使我們更好地參與基督的死亡和復活。

生活反思/實踐
1.拉丁文的「信德」另有一意,就是由「心」裏信任,你如何向無限奧蹟開放,按照天主的心意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2.你如何體會生活中復活的意義?復活標誌著什麼的重要性?他人如何在你身上看到耶穌復活的標記?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4月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祂正如聖經中所載,第三日自死者中復活

復活主日

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詠118:24)今天教會隆重地慶祝主耶穌基督的復活。復活節是整個禮儀年曆中最重要的節日,禮儀中充滿著逾越、重生和洗禮的喜樂和歡欣。耶穌基督藉著自己的死亡與復活,領導我們「死於罪惡、活於 天主」,擺脫罪惡的奴役,獲得新生命與自由,這是一個新的「逾越」。正如以色列子民藉羔羊的血獲得拯救,新約的選民也藉著耶穌--真正的無罪羔羊(若 1:29)的血而獲得新生。從教會初期開始,復活節就是舉行入門聖事(聖洗、堅振、聖體)的日子。因為入門聖事就是基督逾越奧蹟在我們身上的實現。藉著水 洗和傅油,我們因水和聖神而重生,在基督內出死入生,加入了得救的行列。

初期不少地方教會的基督徒仍沿用猶太人逾越節的正日作為基督逾越的紀念,直到公元三二五年的尼賽亞大公會議中,教會才一致決定以每年春分後首次月圓之後的首主日,作為週年慶祝基督死而復活的日子。

今天的讀經一取自「宗徒大事錄」。在伯多祿的講道中,重溫耶穌的生平,並指出耶穌的復活與世界的關係,就是為世人帶來罪過的赦免。伯多祿指出宗徒們就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在復活後,耶穌曾與他們同飲共食,說明耶穌的復活是真實的、肉身的和歷史性的事件,而非宗徒們的幻覺。讀經二可選擇哥3:1-4或格前5:6-8。在哥羅森人書中,保祿指出耶穌的復活是信徒們新生命的基礎,信徒們既藉洗禮與耶穌一同復活了,就該
追求天上的事,過一個相稱的生活。而在格林多人前書中,保祿則勸勉信徒們,因著耶穌的死而復活,我們的生活要純潔而又真誠無瑕,就像無酵餅一樣,不要在團體內帶來紛爭和壞榜樣。

今天在恭讀福音前加上復活節讚歌,表達對羔羊基督的讚頌。福音的章節取自若望記載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門徒(相傳是若望)前往空墳的經過。片段中強調因著對耶穌的愛,那門徒一見到空墳,就相信了耶穌復活的事實。不過,福音的作者也明白空墳不是門徒們對復活信仰的唯一憑藉。事實上,不少門徒起初也不敢立刻相信這復活的訊息。反而,門徒們其後與復活的主的個人親身相遇才是這信仰的基礎。因此,今天的福音片段只是一連串復活和顯現事件記載的開始,在以後復活期各主日的福音讀經中,我們將繼續聽到有關的記載。

教理主題:祂正如聖經中所載,第三日自死者中復活

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跡,揭示了天主對我們的大愛。這份愛並沒有因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而減退。相反,透過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祭獻和被埋葬,這份愛得到了更深一層的彰顯,更因著耶穌的復活,天主的愛戰勝了十字架和死亡的桎梏。正如教會傳統在聖週六晚守夜時所頌唱的「逾越頌」中所頌讚的:「耶穌基督已打破了死亡的枷鎖並從墳墓中勝利地復活了。」

正如聖言的降生取了真實的人性和肉身而成為真正的人(除了沒有罪過以外),天主子的復活也確實是在一個真正人性的肉身內完成。復活的主不是一個鬼魂或只是一具行屍走肉的屍體。相反,耶穌的復活是從死亡中逾越到一個新的生命,一種新的存在。復活後光榮的身體的特性是,它不再置身於時空中,而能按自己的方式,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隨意臨現(教理645)。耶穌復活的奧跡確實是救恩工程中的重大勝利,值得我們歡欣鼓舞。不過,耶穌也為此自願地付上了沉重的代價。復活不是一件獨立的事件,而是十字架的延續(教理649)。在耶穌復活光榮的身驅上,仍帶有祂被釘和被鞭打的痕跡。祂確實是新的逾越節羔羊,祂的被宰殺和流血祭獻,祝聖了所有相信祂的人。

耶穌的死而復活確實是歷史上和物質界中一件真實的事件,而不是門徒們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幻覺或觸動(教理643),更不是一些神話或宗徒們主觀願望的宣洩。很多門徒面對著耶穌的復活,起初是感到完全震驚和出乎意料之外。但當他們漸漸地明白和確定復活的事實後,他們即願意為傳揚這喜訊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正如「逾越頌」中另外一段所揭示的:「如果不是基督成了我們的贖罪者,我們的生命還可以為我們帶來甚麼好處呢﹖」

為基督徒來說,基督的復活確認了祂所行和所教的一切。所有的真理,甚至那人類理智最難領悟的都會找到解釋(教理651)。藉著洗禮,我們與基督同死同埋同復活,成了基督永生的繼承人。即使在現世中,藉著參與感恩祭,我們已可預嚐這永生的喜樂和光榮。基督的復活為我們帶來全新的生命,我們也應在新生命中渡生,遠離罪惡,愛主愛人,努力為復活的基督作見證,並期待在基督再來時已眾聖人一同復活,與基督同享永遠天國的福樂和生命。

生活反思/實踐
1.在生活中,你曾否與復活的基督相遇?耶穌復活的事跡為你有甚麼意義﹖這信仰又怎樣影響了你在現世中的生活和生命?
2.為基督徒來說,每年的復活節都是再次的「死於罪惡、活於天主」。請問你對未來一年的信仰生活有甚麼計劃和承諾?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4月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聽從父命,是信徒的典範

我們知道舉行感恩聖祭,就是慶祝主耶穌的逾越(即苦難、聖死和復活)奧蹟。不過,每年能讓我們更深刻地默想和體會這奧蹟的,必定是聖周裡面的各個禮儀。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揭開了聖周的序幕,信友效法昔日的群眾,夾道歡迎耶穌。接著的集禱經和聖道禮的讀經,已經將之前那種熱鬧和榮耀的氣氛平淡下來,叫人著實地細味基督十字架的救贖,跟隨他的苦路。

今天選讀的第一、二篇讀經和答唱詠,每年皆不變,其內容互相呼應。依撒意亞先知提到一位受苦的僕人樂於受教於天主,聽從天主的話,他用言語安慰和鞏固人心。當他遇上凌辱時,不逃避,不反抗,堅忍地面對一切,因為他知道最後的勝利必屬於上主。至於第二篇讀經,則是早期教會對天主而人的耶穌基督的讚頌和宣信:他謙卑聽命,貶抑自己受極其恥辱的十字架酷刑,因而受到天主榮譽的舉揚,不但使他復活,更獲得天地萬物的崇拜,承認他是主。

甲年瑪竇福音的特色就是指出耶穌就是舊約預許的默西亞,但為自己的民族所唾棄。耶穌受難時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應驗了聖經所記載(瑪26:31,56,64,67; 27:9,35,38...),他聽從父的旨意,甘願為全民族而犧牲自己,為世界獲取救恩。

為很多人來說,基督苦難與死亡的事實最難令人明白的是「為何天主要自己的獨生子受苦受死?」問題的答案在《天主教教理》602號及《青年教理》98號均交待了。耶穌痛苦的死亡並非外在因素所造成的,而是照天主已定的計畫和預知,被交付的。聖父與聖子在這拯救人類的任務中彼此密不可分:聖父是為了我們的罪,將祂的聖子投入這有死的世界。於是聖子降生,取了奴僕的形體,即是那因罪惡而墮落及被註定要死的人類形體,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祂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換句話說,聖子願意承行主旨,與我們同甘共苦,經歷人類的苦痛、絕望、被遺棄和死亡,以祂的愛情和聖死,換取我們的死亡,使我們得罪赦和永生。

耶穌基督接受和擁抱苦難死亡的行動,充分表現了他對天父的愛和服膺。事實上,基督對天父的服從,不在於某些外在的命令上。他一生的每個時刻,都深切地體會到天父與他的關係,並用愛和自由意志去答覆天父,這才是真正的服從(教理609)。因此在面對苦難和犧牲時,他毫不退避,為的是要徹底完成天父的旨意。所以他說「我從天降下,不是為執行我的旨意,而是為執行派遣我來者的旨意」(若6:38),「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祂的工程」(若4:34)。

基督一生為我們作了一個對天父絕對服從和信賴的典範。不過,究竟什麼是基督徒的服從呢?我們如何才能將基督的服從實現在生活中?一般來說,我們是透過生活裡面無數善良、合乎真理和道德的抉擇來承行主旨的。有時,我們也會用克己的行為來回應天主,表示順服。這些看來似是微不足道的事件,往往是我們與天父建立密切關係的第一步。有了這些基礎和經驗,當在我們遇上痛苦、誤解、侮辱、反對、被唾棄、被出賣、不公義對待時,我們便更容易明白基督受苦的意義,學習他全心以愛去服從天主聖父。

基督對天父服從至死帶來的是光榮復活的生命;因此,我們相信若果我們像基督那樣聽命於父,「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6:4)。這就是整個聖周要帶出的主要訊息。

生活反思/實踐:
1.第二篇讀經裡所提到的「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我們怎樣才算是懷有基督的心情呢?尤其當遭遇困難時。
2.「服從」一詞在拉丁文裡有「聽從」、「聽取」、「傾聽」之意。我們在生活中在聽從天主方面,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4月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認識「啟示憲章」(Dei Verbum)(一)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係1965年11月18日所頒布的《天主啟示教義憲章》,簡稱《啟示憲章》;拉丁文是Dei Verbum,簡稱DV。

《啟示憲章》的內容共分為六章,並再分為二十六節,分別講論天主啟示的本質和傳授,亦論及聖神係啟示中擔當的角色,默感聖經作者寫作及信友讀者了解新舊約聖經的意義,並指出聖經是教會內的應用同埋重要性。 
  
《啟示憲章》的出現,讓教會內的聖經學者和神學家,在研究聖經和應用聖經時,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方向和釋經方法。事實上,這份文獻曾經過多次修訂才定稿,在六章的內容裏面,有四章的篇幅詳盡地論述聖經,不但指出它跟教會對基督徒救恩訓導的關係,而且解釋了它的來源和功能等等。由此,可見梵二對於聖經是何等的重視。

天主教是一個啟示的宗教,意思是指天主主動地向人類啟示祂的存在,讓世人能夠認識祂、敬拜祂,分享祂的光榮。但由於歷史原因,天主教徒給別人一種只重視教會傳統、不重視聖經的印象,教會是否想藉著這份文獻提醒我們呢?

我們既知道,天主說過的話,印在書上的就是我聖經。它說明了天主是誰以及與人的關係。天主在古時,曾多次向以色列民祖先說過話;在末期藉著祂的兒子―主耶穌基督跟我們講話。天主透過聖言啟示祂的事理,因此,我們是否多讀聖經呢?

所以,由今日起,特別是內四旬期內,我們要多祈禱,並以聖言伴隨!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聖事中的逾越奧跡

今天的福音完結了連續三個星期,按教會古老的傳統而特別為準備候洗者接受入門聖事所選用的若望福音。今天的三篇讀經都是以死亡和復活作為主題,正好讓教友和候洗者明白和準備,那即將在復活主日前夕夜間禮儀所舉行的入門聖事,就是讓我們透過聖事慶典,來參與主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跡。

在第一篇讀經,厄則克耳先知向被充軍的以色列子民宣告:天主要親自從墳墓中,把他們領出來,引領他們進入以色列的地域。天主要把自己的神注入他們內,使他們復活。(參厄37:12-14)歷代的基督徒都以先知的這番話,作為舊約對基督逾越奧跡的預告,同時亦預視了每一位基督徒──新的以色列子民,會被上主親自從墳墓中引領出來,獲得新生命。

聖保祿進一步告訴我們,那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者的聖神,住在我們內,祂將我們從罪惡的死亡中拯救出來,使我們在基督內復活。而主耶穌更在復活拉匝祿的事跡中,向我們清楚的啟示:「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11:25-26)。

整個教會的禮儀生活都是指向基督的逾越奧跡,即祂的受難至死、埋葬、復活升天與及派遣聖神降臨。從五旬節開始,聖神的恩賜開創了「分施奧跡」的新時期:教會的時期。在這時期裡,基督藉著祂教會的禮儀,彰顯、臨現和通傳祂救恩的工程,「直到祂再來」(格前11:26)。祂藉著教會的聖事而行動;即在教會「聖事」禮儀的慶典中,通傳(或分施)基督逾越奧跡的果實。這就是東方和西方傳統共稱的「聖事性救恩計畫」(參CCC1076)。

基督生平的每個奧跡,皆構成基督現在藉著祂的教會,在聖事中所分施的一切的基礎,因為「在我們救主身上有形可見的一切,都已通傳到祂的奧跡中」。聖事是從基督一直活著及賦予生命的身體上「湧流出來的力量」,也是聖神在基督奧體──教會──內的行動(參CCC1115-6)。因此當我們每次領受聖事時,我們便是參與在基督的救恩工程當中,並透過基督奧體的服務,親自感受到基督逾越奧跡所帶來的救贖。

梵二的《禮儀憲章》指出:「聖事及聖儀的禮儀,就是使信友盡心準備,靠著由基督受難、死亡、復活的逾越奧蹟所湧出的恩寵,聖化各種生活遭遇,而所有聖事與聖儀的效能,也都是由這逾越奧蹟而來。於是,一切物質事物的正常用途,幾無一件不能導向聖化人類、光榮天主的目的」(61)。換句話說,不單是七件聖事,而且教會的各種聖儀、祝福及日課等,無一不是幫助我們成聖的工具。再者,因著聖神的轉化和行動,人世間的種種事件和物質,都可以在教會內成為協助人靈獲得救恩和體驗基督逾越奧跡的媒介。

而入門聖事就是進入基督逾越奧跡的第一度門檻。梵二後,教會恢復了成人的入教過程,透過收錄禮,甄選禮,慕道者一步步的步向基督的逾越奧跡,到了接受洗禮時,他們便親身參與在基督的逾奧跡中,與祂同死,同埋葬,亦與祂一同復活;在領受堅振時,上主的聖神傾注在受洗者的心內;在領受感恩聖事時,他們亦與基督合而為一。

連續三個主日,教會為候洗者舉行的考核傅油禮,就是要幫助他們作領洗前的最後準備,以基督的聖言淨化和光照他們,並透過教會的祈禱,神父及主教的覆手或傅油,來堅強他們的心志,驅除心靈內的邪魔,以迎接他們自身的逾越。

生活反思/實踐:
1.我們雖然活著,但會否仍過著一個行屍走肉段的生活?我有否體察到在聖事或禮儀當中所領受的救贖的果效?
2.聖神在聖事中傾注在我們心內,使我們成為他的宮殿,但我們有否活出聖神內的那份喜樂與平安?並與人分享基督給我們帶來重生得救的經驗呢?在這一周,嘗試向一位親友介紹甚麼是復活節,在可能的情況下邀請他一同前來參與復活節的慶典。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