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主教職務的集體性

今天是教會隆重慶祝和彰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兩位宗徒的慶日,他們代表著教會的福傳使命同時在猶太人和外邦人當中開展了。作為宗徒之首的伯多祿帶領著耶路撒冷教會的發展,而保祿卻被稱為「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宗徒」,透過他們的傳教活動,教會蓬勃地發展起來,福音得以廣傳普世,為普世信友播下堅定信仰生活的種子。

第一篇讀經給我們講述了伯多祿如何巧妙地被天使從獄中救出,脫離黑落德王的毒手。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祈禱在迫害中的重要;伯多祿被囚時,在若望的母親瑪利亞的家裏,有好些人聚集為他祈禱。(參閱宗12:12)就如聖詠34篇所歌頌的:上主如何救拔那些敬畏並信靠祂的人。同樣,在第二篇書信中,保祿細說他的信仰生命歷程臨近終結,「我離世的時期已近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雖然他身處獄中,但仍宣講在苦難中與他同在的天主,並以祈禱來光榮讚美天主。

在瑪竇福音的記載中,伯多祿因明認耶穌為默亞西和天主子而被耶穌所稱讚,給他一個新的名號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並交給他天國的鑰匙和地上所束縛和要被釋放的權柄,即賦予他教會訓導的權柄。(參閱瑪16:18-19)

耶穌召叫伯多祿為「磐石」使他成為首位領導者帶領著所有跟隨耶穌基督的人,因此他也被稱為首任教宗。歷代的羅馬主教──教宗便是聖伯多祿的繼位者,他「是主教們和信友群眾的一個永久而可見的統一中心和基礎。」(教理882)原來主教職務的本質是有其集體特色的(collegiality),且源於耶穌。耶穌選立了十二人,組成了一個團體或一個固定的集團,並選定了伯多祿作為他們的首領,「由於主的規定,就如聖伯多祿和其他宗徒們組成了一個宗徒團;同樣,繼承伯多祿的羅馬教宗和繼承宗徒們的主教們,彼此間也形成一整體」。(教理880)他們兄弟般的團結,將為一切基督信徒作出兄弟般共融的服務;它有如聖三共融的一種反映及和見証。為此,每個主教都在主教團(College of Bishops)的範圍內執行職務,與教宗主教團的首領共融。司鐸們則在主教的領導下,在教區司鐸團內執行他們的職務。(教理877)

此外,主教聖秩的集體性質亦可見於歷代的大公會議。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中,亦重申大公會議這種集體領導的特性:「只要與其首領羅馬教宗在一起,而總不與此首領分離、則(大公會議)對整個教會也是一個享有最高全權的主體,雖然這種權力,沒有羅馬教宗的同意,不能使用。」(教會憲章22)而另一個具體的例子也可見於近代的世界主教會議的召開。就如即將於今年10月所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討論有關家庭的議題。

由主教們集體領導但以教宗為首的聖統制度,或許不容易被現代人理解或接受。天主教會對主教職務的集體特質的理解,其實是建基於聖經中以身體作為教會的類比(analogy)。身體有許多肢體,肢體在身體的不同位置發揮著不同的效能,但他們卻彼此相連於同一身體的頭。雖然在世人眼中,教宗被視為教會在世的頭,但主教職務本身所表達的共融正體現這一體模式,因這教會職務是由基督授權和透過專有聖事而賦予的。(教理875)最後,讓我們眾人合而為一,為整個教會;特別為教宗和主教的共融祈禱,好能使他們帶領所有的天主子民,效法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成為福音的傳播者,為基督的愛勇敢地作見證。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生活上,我可如何效法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兩位宗徒充滿熱火,為基督傳揚福音?
2.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作為教會的成員肢體,我是否與其他肢體共融合一?在福
傳的事工上,我如何與其他的弟兄姊妹共同協作,彼此尊重和互相接納?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6月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基督的真實臨在

教會今天慶祝聖體聖血節,是要提醒信眾,當我們恭領耶穌的體血時,就是與死而復活的基督結合,「祂住在我們內,我們住在衪內」,讓基督轉化我們的日常生活,彼此團結共融,構成一個整體──基督的奧體。

在讀經一中,申命紀的作者囑咐選民要信靠天主的説話,切記是天主在四十年嚝野生涯中,以瑪納養活眾子民,令他們的祖先經歷考驗,才可以在「流奶流蜜」的福地安定下來,獲享幸福。瑪納讓我們記得,無論環境是多麼惡劣,天主仍會每天賜下食糧,給祂的子民於到達「福地」前滋養他們的生命,作他們的「行糧」,所以瑪納被視為那真正的「天路行糧」──聖體的預象。(教理1392)

聖保祿宗徒在讀經二中警戒信徒,臨在「祝福之杯」、「擘開的餅」內的是耶穌的體血,信徒既與主親密地共享聖宴,就不得再隨同私慾,參與其他邪魔的筵席了。

在福音中,聖若望宗徒强調天父從天上賜予愛的禮物,是耶穌基督的「血肉」,昔日的瑪納只能維持生命,而「人子」的血肉,卻能帶來生命。天人合一的訉息是若望福音的中心思想,「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1:14)」。主耶穌降生成人,衪在增餅奇蹟中,祝福了餅,擘開,由門徒分發,讓群眾吃飽。祂親口説:「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若6:51)。

在主最後的巴斯卦(逾越)晚餐中,耶穌和門徒一如猶太人在逾越節晚餐中飲下「祝福之杯」(格前10:16),就在那一刻,耶穌替祝福麵餅和葡萄酒的行動,賦予一種嶄新而神聖的意義:就是為我們建立了感恩(聖體)聖事(路22:29;格前11:25)。耶穌是在愛自己的門徒愛到極點時,建立這聖事的,為使愛徒與自己永不分離,參與祂的逾越。衪吩咐他們要舉行這事,藉此十字架的祭獻得以永留後世,作為祂聖死與復活的紀念,直到衪的再來。自宗徒時代開始,感恩慶典一直流
傳至今,且成為「整個基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峯」(教會憲章11)。我們每次舉行這慶典,就是與天主的生命相通。我們藉天父創造的恩賜──餅和酒,藉著聖神的德能和基督的話語,成為基督的體血,而基督就是如此真實而奧妙地臨現。(教理1357)

到底耶稣基督是怎麼親臨在聖體聖事內?

祂是以獨一無二的方式,臨在餅酒形象之下。「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血,連同祂的靈魂和天主性,即整個基督,真正地、真實地、且實體地藴藏於至聖的感恩聖體聖事內。它是實體的臨在,既是天主、又是人的基督整個地臨現。」特倫多大公會議綜合地聲明説:「祂在麵餅內所奉獻的,真是衪自己的身體。所以,教會一直確信並再度宣布:藉著餅舆酒的被祝聖,餅的整個實體;被轉變成為我主基督身體的實體。而酒的整個實體,被轉變為祂寶血的實體。這種轉變,天主教會恰當地、正確地稱之為餅酒的實體轉變(transsubstantiation)。」(參閲教理1374-1376)

因此我們信徒視聖體聖事是「愛的聖事、統一的象徵、愛德的聯繫、逾越宴會。」在此宴會中「我們以基督爲食糧,使心靈充滿恩寵,並賜給我們將來榮福的保證。」(禮儀憲章47)

教會一再籲請信徒在感恩祭中妥當準備自己,迎接耶穌的真實臨在,亦希望藉朝拜聖體、明供聖體,聖體遊行等禮儀行動,激發渴望愛主之情,確保團體內每一個肢體,藉勤領聖體,獲得下列的裨益:加强各人與基督的契合,正如物質的食糧能補充消耗的體力;領聖體同樣奇妙地滋養我們的靈性生命。領聖體能增强並更新基督徒受洗時所接受的恩寵生命。由於基督的身體,是「為我們交付的」;所喝的血,是「為眾人傾流的,以赦免罪過。」因此,領聖體使我們與罪惡分開,聖體聖事若不同時潔淨我們所犯的罪,保護我們免陷於將來的罪,就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結合。此外聖體聖事能堅强那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减弱的愛德,這具有活力的愛德能除去小罪,重新激發我們去愛,擺脱依戀世物的偏情。聖體更新、堅强、深化信徒在教會的結合,並促使我關心窮人、幫助基督徒的合一。(參閲教理1391-1398)

面對如此偉大而神聖的恩典,我們必須虔敬地,妥當準備自己,包括生活反省、做好修和聖事、渴求與主基督的契合,好能堪當接受祂祂的至聖體血。同時願意跟隨基督而犧牲、克勝私慾,才能在這共融的宴席內,實現與主及整個教會合而為一,同受淨化與祝聖,繼續塵世的旅途,邁向永恒的天鄉。

生活反思/實踐
1. 當你領受聖體聖血時,聽到:「基督的身體。」這句話時,你有意識到你真的是名符其實地,成為基督身體中的肢體嗎?
2. 今天,領聖體聖血後,你會選擇用甚麼方式,在身處的團體中,如家庭、善會中,表達彼此之間的關懷及共融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6月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聖體聖血是耶穌的肉和血」

《天主教教理》第1374條引述脫利騰大公會議的文獻(DS1651)說: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血,連同祂的靈魂和天主性,即整個基督,真正地、真實地、具實體地』 蘊藏於至聖的感恩(聖體)聖事之內。」

聖經論據

1.    耶穌是天主、是神,在最後晚餐時祂以自己的大能祝聖餅酒成為祂的聖體和聖血,祂拿起麵餅說:「這是我的身體。」麵餅就成了祂的身體,當祂拿起杯葡萄酒說:「這是我的血。」葡萄酒就成了祂的血,對觀福音(瑪26:26-29,谷14:22-25,路22:14-20)已清楚記載此事,我們在彌撒中,神父呼求聖神,祝聖聖體聖血時的經文,亦是取自這些聖經,大家耳熟能詳。耶穌是天主,祂都可以治病驅魔、復活死人、平息風浪、以五餅二魚餵飽數千人,祂絕對可以建立這件聖體聖事。

2.    若望福音沒記載最後晚餐,但它在第六章便論及聖體聖事,耶穌清楚地說:「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祂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若6:51-59)

3.    曾有人以為「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只是個比喻,就像若望福音中多個「我是」一樣。但當時的聽眾明白耶穌的說話嗎?知道耶穌所說的食糧是祂的肉和血,而非餅酒和比喻嗎?是的,他們聽得明白,知道耶穌要賜的食糧就是祂的肉和血,否則他們不會起了反感,而且離祂而去。之後耶穌有甚麼反應呢?祂遷就聽眾,改口說「肉和血只是個比喻,只是指餅酒而已」嗎?不!耶穌沒有更改祂的說話,祂讓不信的人離去(若6:60-71)!由此可見,祂所說要賜下的食糧,確是祂的肉和血(聖體聖血),並非說個比喻。

4.    既然教友所領的不是普通的餅酒,而是主耶穌的聖體聖血,領的時候應當虔敬,而且沒有罪過,因此,聖保祿在格前11:23-26教訓該城教友應當懷著正確態度領主時,就引述耶穌建立聖體聖事時所說的話,並在格前11:27-29指出「誰若不相稱地吃主的餅,或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體和主血的罪人。所以人應省察自己,然後才可以吃這餅,喝這杯。因為那吃喝的人,若不分辨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如果所領受的只是普通的餅和酒,不虔誠地吃喝了又怎會去到「就是干犯主體和主血的罪人」、「吃喝自己的罪案」那麼嚴重的地步?耶穌升天後,初期教會的教友舉行主的晚餐(彌撒)時,都知道他們所領受的是聖體聖血哩!

5.    保祿稱這「擘餅」禮為「主的晚餐」(格前11:20),亦反映出所領受的是主耶穌的聖體聖血。猶太人每天開餐吃飯時,都是由家主用手(不用刀切)將餅擘開,耶穌是猶太人,所以祂用「擘餅」來講聖體聖事,不過,當保祿向外邦人傳福音時,發現希臘人吃飯時沒「擘餅」,只有「餐」(supper,banquet),他便以「餐」代替「餅」,好使希臘人明白箇中的道理,但希臘人有一種祭祀邪神的餐,保祿為免人們誤將聖體聖事與這些祭神的餐混為一談,便加上「主的」這個形容詞,以資識別。他故意用形容詞,藉以表示「主」與「餐」兩者是一體的,彼此不能分開,那祝聖了的餅酒就是主了,所以我們領受它們時便「結合於基督的血和身體」了(參閱格前10:16-18)。

6.    在彌撒中祝聖聖體聖血,亦是重現主耶穌的逾越奧蹟(即主耶穌的死而復活)。從彌撒所慶祝的逾越奧蹟(即主耶穌的死而復活),而這奧蹟在彌撒中凝聚於聖體聖血中!眾所週知,聖體聖事是主耶穌在最後晚餐建立的,那時,祂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這個成為耶穌聖體的餅被擘開,正表示祂捨身致命;祂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由其中喝罷!因為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主耶穌的寶血--建立新約的盟約之血,要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很明顯這也說出了祂為救贖眾人而死。

7.    主耶穌所說的並非謊話,在這晚餐之後,祂就被捕,不多幾個小時,祂就被釘在十字架上,為救贖人而捨掉性命,而第三日祂復活了。雖然,由最後晚餐到死而復活,當中每件事情的發生在時間上有先後次序,但整個逾越奧蹟卻是一個單一的事件。

8.    路加福音記載最後晚餐時還保留了主耶穌的一句話:「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這個「紀念」並非只像拿出照片來回憶、懷緬那一種,猶太人所說的「紀念」是有重演、重現、重新臨在之意,他們世世代代每年都過逾越節,來「紀念」當年出谷之事,就等如親身參與和經歷他們祖先過紅海的事件,並非純粹懷緬追憶一下而已。主耶穌吩咐門徒行此禮來紀念祂,就是以聖體聖事這「不流血」的祭餐形式,重現(re-presentation)祂十字架上的祭獻,我們參與彌撒聖祭,正是參與和經歷祂的逾越奧蹟,並領受祂救贖的恩寵。


教理主題:至聖聖三

在每人自我的生活經驗中,都會體驗天主的面貌。無形無像的天主常給予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例如:天主高高在上,與人距離太遙遠;祂不夠明白我內心的需要;祂是處罰人的天主;祂好像是提款機...。事實上,我們心目中的天主觀,會決定我們與天主有怎樣的關係,怎樣的交往。教會在結束耶穌復活節期後,首先以天主聖三節來慶祝,是希望我們重視天主至聖聖三的奧理。天主聖三是基督徒信仰的根基和生活的核心,是天主本身的奧蹟。(天主教教理234)

舊約時代,從未有提及天主三位一體;「三位一體」的天主要在新約的光照中才被清晰領悟,耶穌給我們啟示了天主的奧秘。教會在最初的幾個世紀不斷辨識,設法以更明確的格式去表達天主聖三的信仰,(CCC 250)直至第四、第五世紀,開始以「天主聖三」、「天主三位一體」等詞彙來宣示天主本身的奧蹟。

基督宗教信仰特色是相信「三位一體」的天主。根據教會一直以來的訓導,聖三不是指三位天主,而是一個天主包含有三位(位格),即聖父、聖子、聖神,每位擁有同一的天主性(本性),天主三位並不分割同一的天主性。(CCC 253)

每一位受洗的基督徒,是按著主耶穌的吩咐:「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而接受洗禮(瑪28:19)。父、子、神之「名」(單數),使用單數之名正要指出不是有三個天主,而是只有一個天主(CCC 233)。在受洗之前,他們以「我信」回答是否信仰聖父、聖子、聖神的三重問題:「所有基督徒的信仰是以天主聖三為基礎」(CCC 232)。天主三位一體的奧蹟是所有其他信仰奧蹟的泉源(CCC 234)。

為避免以抽象的哲學思想解說天主聖三,梵二大公會議強調從聖經的啟示裡,洞識天主聖三的外在工程,來認識天主聖三的內在生命。我們相信若不是天主的自我啟示,人無法靠自己的有限,去真正認識無限的天主。只有當耶穌降生成人的形貌來到我們中間,才圓滿地啟示了天主的真面目――天主是愛。聖經為我們啟示了天主聖三如何進入人類的救恩歷史當中。(CCC 236)

天主給予愛的創造:天主是整個宇宙的創造者,天主啟示了自己的本性――「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信實」(讀經一) (出34:6)。天主在愛中實踐祂的諾言,忠實地履行與以色列和人類的盟約,時刻照顧、保存和引導,是一切生命的根源。今日答唱詠達尼爾先知書中,三位忠信青年,就見證了天主保守天主子民的生命。在整個救恩史中,天主啟示了祂就是一個「與我
們同在的天主」,祂是人類生命的來源和歸宿。

耶穌對愛的接受和答覆:若說「愛」是天主的本性,愛最深的意義在於為對方交付。從聖子耶穌降生成人,我們知道「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若3:16),教人從耶穌的一生認識天父的慈愛。聖子耶穌沒有到世界上來審判人的罪惡,而是把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
(福音) (若3:17)。恩賜人透過信德的洗禮,進入天主聖三的生命之中。

聖神是天主愛的推動者:聖神是聖父和聖子共發的一位真理之神,在耶穌未派遣聖神到來之前,人無法知曉天主至聖聖三的奧蹟。聖神從未有給自己講話,但是祂把聖子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恩,帶進每位被救贖者的心中,使人的生命得到了更新、聖化,獲得肖似耶穌的永恆生命。(CCC 686-687)

天主聖三在整個救恩工程中有共同的行動。(CCC 258)聖保祿宗徒在格後的祝福語中已經驗到天主聖三的道理:「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和天主的愛情,及聖神的相通,常與你們眾人同在」(讀經二) (格後13:13)。三位一體的天主有著各自的任務,互相合作參與,卻又完全統一。在耶穌基督啟示下,我們明白天主既是三位相通(共融),會關心人的天主,祂的愛能給人帶來生命,人透過信仰和受洗分享天主聖三的這份愛情,與及天主子民間的共融相通。

生活反思/實踐
1. 我們祈禱時都習慣劃上十字聖號,呼求天主聖三的名號?但我對天主聖三的道理又有什麼的體會呢?祂們中的那一位是你經常祈禱的對象?為何?
2. 天主聖三相互的關係,是彼此愛的共融。你如何體會自己生命的攺變,進入天主聖三的愛內,相信天主永恆不變的慈愛,信賴基督的恩寵,與聖神合作,在生活中與天主同在?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6月

「學習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十六期)


學習聖人芳表、步武基督足跡

本年四月廿七日的救主慈悲主日,是兩位前教宗聖若望廿三世和聖若望保祿二世被榮列聖品之日;六月二十九日,是我們慶祝堂區主保聖保祿宗徒瞻禮之時。這些時刻,都讓決意跟隨基督的我們,能從他們身上看出一個活潑的信仰見證,因為他們徹底地將天主的旨意承行於地,如今享福在天,為我們在邁向成聖之路上,給予最大的鼓舞和力量...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我信聖神

今天教會隆重地慶祝「聖神降臨節」,也是復活期的最後一個主日。根據「宗徒大事錄」的記載,聖神的降臨發生在耶穌復活後的五旬節。今天教會的禮儀年曆也跟隨這項傳統,在耶穌復活後的五十天慶祝聖神的降臨。五旬節原是猶太人一個古老及重要的宗教節日,又稱為七七節,是夏天慶祝小麥收成和獻初熟之果的慶節(出23:16,肋23:15-21),在逾越節的五十天後慶祝。耶穌時代,五旬節是猶太人一年中三次需往耶路撒冷朝聖的節日中的其中一個。在聖殿未被毀滅前,猶太人會在五旬節期間組織朝聖團,帶著「初熟的果子」前往聖殿去獻祭,並大大地吃、喝、玩、樂,慶祝一番。隨著時代的演變,五旬節除了是慶祝夏天的收成外,更成了猶太人感謝天主在西乃山與他們訂立盟約,賜給他們法律,使他們成為天主選民的慶節。在這樣的背景下,路加強調聖神降臨的時間和現象(包括火、聲音和說話等),正好將聖神降臨與舊約中天主在西乃山與以民立約時的顯現聯繫在一起,而聖神降臨也開始了耶穌逾越救世工程的收成時刻。

在今天的讀經一中,「宗徒大事錄」記載在聖神降臨後,宗徒們都勇敢地出外宣講,他們都領受了「語言之恩」。聖神的降臨帶來了團結和共融,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和隔膜,相反了人類在興建「巴貝耳」塔時因驕傲而帶來的語言分裂。透過詳細地記載當時在耶路撒冷聽懂宗徒們宣講的離散猶太人的出生地,聖史路加巧妙地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就是上主偉大的救世工程正向普世傳揚。答唱詠則強調聖神是「創造和生命之神」。所有生命都是因藉聖神才得以存活。在讀經二的「格林多人前書」中,聖保祿宗徒指出只有聖神才可以使人認識耶穌的身份和救恩。教會中雖然有多種不同的職務和神恩,但都是同一聖神所賜。教會是多元而合一的,因為所有信徒都是因著同一聖神而受了洗。

今天的福音選自若望的記載。根據若望福音的傳統,耶穌在復活當晚的顯現時,已向宗徒們遣發了聖神。事實上,現時禮儀年曆的讀經安排揉合了路加和若望的傳統,我們在復活期之前的主日中已讀過了不少在「宗徒大事錄」中記述在聖神降臨後才發生的事件。總的來說,聖神降臨和它的神恩是整個復活期五十天慶祝的主題和重點。今天的讀經安排正好將這思想巧妙地發揮出來,將整個復活期的慶祝整合為一,而聖神正是這個慶期的主角。根據若望福音的記載,宗徒們因為遇見了復活的主而感到喜樂。而耶穌也透過噓氣--這個在創世紀中象徵著賦予生命的行動,讓宗徒們領受聖神,即天主的生命和氣息。這是天主第二次的、全新的創造。而宗徒們在領受聖神後,即被派遣向世界傳揚天主的寬恕和天人修和的喜訊,為此使命而努力,甚至不惜犧牲。

聖神是「天主聖三」中的第三位。無論在舊約或新約聖經的經文中,都常常見證著聖神的存在和祂的工作。舊約以色列民族雖然強調一神的信仰,但天主三位的思想早已隱含其中。在舊約中,上主的神是上主的力量和動力,一種無位格的氛圍。上主藉著自己的神來保護和堅固以民,並推動先知發言(創1:2;依42:1;智1:7)。到了新約時代,耶穌更親自肯定了聖神的存在。耶穌說明了聖神是有位格的,並獨立於父與子之外的另一位。祂是聖的(路12:10),是護慰者和真理之神(若 14:15-17)。聖神除了是由父所派遣外(若15:26),也是由子所派遣(若16:14-15;20:22)。到了第四世紀時,在教會中曾出現異端,否定聖神的天主性。卡帕多細亞的三位教父(巴西略、納齊安的額我略、尼沙的額我略)對異端進行抨擊,他們肯定聖神的天主性,因為只有真正的天主才可以聖化世界。最後,在他們的努力下,381年的第一屆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確認了聖神的天主性,祂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和聖子)所發(參教理 2245-6)。聖神和聖父聖子,同受欽祟,同享光榮,聖神更曾藉先知們發言。這些信條都成了我們現時所頌唸的信經的主要內容。

聖保祿曾說:「除非受聖神感動,沒有人能說耶穌是主。」(格前12:3)可見為與耶穌來往,必須先受聖神的恩寵和感動,在人心裡激發起對耶穌的信德(教理683)。耶穌更稱聖神為護慰者和真理之神,衪將保護和安慰教會於各種困苦之中,並教導和帶領信友們明白真理。聖神的工作主要可分為兩大範圍,一方面祂賦與和持守我們超性的生命。此外,祂也為我們帶來改變和跳
躍。首先,作為生命的賦與和持守者,聖神使人藉著信德和洗禮而重生,成為天主的子女。聖神賜給人各種屬神的恩惠(迦5:22),使人成聖,善渡天主子女的生活。聖神是教會的建築師,是信友在聖事禮儀生活中呼吸著的救恩和「生氣」。聖神更奇妙地帶領教會宣揚基督福音,並保護教會在信仰真理及倫理道德上不致發生錯誤。另一方面,聖神也是信友們改變和更新的動力,為我們的生命帶來各樣的跳躍和「驚喜」。例如在福音中耶穌賴聖神的能力而驅魔。而在聖神降臨後,宗徒們都由怯懦而變得勇敢,積極地向他人傳揚救主復活的喜訊。在歷史上,聖神也是教會多次改革和更新的推動者。梵二的「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更指出,基督為所有的人受死,而聖神也替所有的人(包括非基督徒的善意人士)提供參加逾越節奧蹟的可能性,雖然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現代22)。即聖神也願意為非信仰基督的人士帶來救恩。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是怎樣認識和皈信主耶穌的呢?你相信這是聖神的工作和帶領嗎?你是否願意與他人分享你蒙恩得救的經歷呢?
2. 教會內有不同的職務和神恩,但都是同一聖神所賜。你覺得聖神給了你甚麼恩寵和職務?你是否願意承擔起這些職務和使命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6月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認識《禮儀憲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SC)(一)

《禮儀憲章》是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於1963年12月4日頒佈的關於禮儀改革的指導性牧民檔。

《禮儀憲章》中的許多段落都具體地提出了禮儀革新的原則和方法,也說出了深刻的神學反省,值得我們好好地去沉思默想。憲章的神學核心就是要去發現基督的逾越奧蹟,而基督的死亡、復活和光榮地升天正是禮儀最核心也是最卓絕的慶祝。它肯定了「基督常與其教會同在,尤其臨在於禮儀中,在彌撒聖祭中,他一方面臨在司祭之身……另一方面更臨在於聖體形像之內,他以其德能臨在於聖事內」(第7號)。

梵二將禮儀形容為教會生活嘅「泉源與高峰」,而感恩聖事就推動信友「燃起基督的熱烈愛火。」教會希望信友能夠「完整地、有意識地、主動地參與禮儀慶祝」,因為這是係作為天主教徒「藉洗禮所獲得的權利和義務」。
  
各位弟兄姊妹,就讓我們由今天起認真地參與教會內各種禮儀吧!
它不但是梵二公會議頒佈的第一個文件,而且是對教會信仰生活影響較大的檔之一。《禮儀憲章》除“緒言”外,分為七章:第一章〈整頓及發揚禮儀的總則〉;第二章〈論至聖聖體奧跡〉;第三章〈論其他聖事及聖儀〉;第四章〈論神聖日課〉;第五章〈論禮儀年度〉;第六章〈論聖樂〉;第七章〈論宗教藝術與敬禮用具〉。此外,還附有〈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對修改日曆的聲明〉。

教理主題:耶穌升天

在耶穌基督復活四十天之後,我們今天慶祝祂的升天,連同祂的降生、宣講、受苦、死亡,與及聖神的降臨,這全都屬於天主同一的救恩計劃。教會把這逾越奧蹟在禮儀年的不同時間中慶祝。讓我們體會到救贖的奧蹟既是發生於時空之內,卻又是超越歷史時空的。

聖史路加所寫的福音及宗徒大事錄有著緊密的結構上的關連〈參閱路1:1-4,宗1:1-2〉:路加福音第三章有關洗者若翰為耶穌施洗的描述,以聖神的洗禮作結;從今天的讀經中我們可以見到聖史路加巧妙地將兩件事件結連:「你們聽我所說過的,若翰固然以水施了洗,但不多幾天以後,你們要因聖神受洗。」(宗1:5)以帶出幾天之後的聖神降臨;當聖神降臨後宗徒將會成為整個
復活升天事件的「見證人」。

讀經二的厄弗所書中,聖保祿宗徒則把有關耶穌升天的含意再推進一步。基督如今坐在天父的右邊,統御萬有。祂是教會身體的元首,在這意義中,基督升天並不在於祂離開世界,反而強調了基督如今是以一種嶄新的方式臨在世上,臨在門徒中間,臨在於教會內。祂將於教會內,並透過教會延續祂的救恩工程。

瑪竇福音除了宣告耶穌對教會最重要的囑咐,向萬民傳揚福音,以聖三名字付洗外,更強調救恩不只是給予以色列民族,而是為萬民的。祂升天前驅除了門徒的一切疑慮,以統御一切的權威,命令門徒去傳播喜訊,同時亦許諾保持與門徒維持親密的聯繫──「天天同你們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如今,那降生成人的耶穌,從祂那存留在有限時空內的人性,人肉眼可看得見的身體中,藉著升天而決定性地進入了另一個境界〈CCC660,665〉,祂將要以另一種強而有力的方式在教會,和她的禮儀及聖事中,在不同的時間及地域中,跟祂的子民保持親密的關係,並繼續祂的救世工程。這樣,基督就可以把源自天父的生命及幸福通傳於人,因為「我們作祂肢體的,也要與祂結合在同一的光榮中」〈CCC661〉。「祂確保聖神源源不絕地傾注在我們身上」〈CCC667〉。

教父教宗大良一世在講及耶穌升天的兩篇講道中,強調祂的升天是要使我們滿懷希望,確實會跟隨基督被提升;在祂內克勝罪過,對祂的信德更形純正及更堅強,並在禮儀中體驗到祂的臨在。我們接受信仰及作信德宣示(信經)時都唸及耶穌升天,這奧蹟使我們由信德而生望德,可以滿懷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安及喜樂,不為世俗的事所困擾。固然,人性常依恃眼所能見,手所能觸摸到的事物。祂的升天,離開我們而去,或會帶給我們一點茫然若失的感受。但這
樣的感受卻使我們更明白信德和望德是源自天主的恩賜。我們以信和望去回應這些恩賜之餘,更需要有愛德去予以滋養及振奮。保祿宗徒在大馬士革路上遇到基督後,全然改變成為教會的巨人。與主耶穌相遇確實會改變一個人。我們每個人認識信仰,領洗皈依,也都經過與主的相遇。一生中可以有不只一次這樣的經歷,因為主耶穌雖然升天了,但卻仍常與我們同在,讓我們在教會信、望、愛的氛圍中認出祂的臨在。

生活反思/實踐
與一個人相遇,認識和結交為好友,這過程中需要我們付時間和打開心靈。要認出升天後的主耶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為祂騰出一點空間,睜開心靈的眼,讓祂能有所作為。
1.  我們可為祂騰出這點空間嗎?
2.  由哪些標記可認出祂臨在我的生活中?

常作以下的祈禱:
全能的天主,求祢使我們滿懷感激之情,陶醉在祢聖子的歡樂中。既然祢的聖子耶穌基督已復活升天,求祢也燃點我們將來也有同樣升天的希望。亞孟。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