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教理主題:天主聖神與堅振聖事

教理主題:天主聖神與堅振聖事

本主日,我們將先探討福音的讀經。若望福音選讀的章節是上個主日耶穌給門徒臨別贈言的延續。復活期第五主日的福音叫我們相信耶穌,而這個主日福音的重點是要我們愛慕他,並指出愛他的人必遵守他的誡命。主耶穌要賜下「護慰者」,永遠與所愛的人同在。護慰者 (Paraclete)在法律上包含為人辯護、作證、提供援助等意思;在一般的應用上,護慰者則作保護、安慰的人。事實上,耶穌是門徒的第一位護慰者,而要來的另一位護慰者——聖神,將要給門徒們幫助、教導和指引。

讀經二伯多祿前書提到基督徒受到迫害時,必須「以溫和、敬畏之心」去回應;如果這是
天主的旨意要義人受苦,耶穌基督便是我們的榜樣,因為他以無罪之身,卻為所有不義的人受難至死,成為唯一有救贖價值的祭獻,奉獻給天主聖父。

第一篇讀經的背景是耶路撒冷教會受到迫害,信徒四處逃散,其中斐理伯到了撒瑪黎雅城
宣講福音,行奇蹟,大批民眾相信了,並領了洗。聖經中有關術士西滿的部分,因為不是重點,被省略去。讀經的重點在於伯多祿和若望被耶路撒冷教會派遣,去探望撒瑪黎雅城的新信徒。他們到後便為他們祈禱,讓他們領受聖神。這段聖經非常清晰地指出聖洗與堅振聖事的關係:「因為聖神還沒有降臨在任何人身上,他們只是因主耶穌的名受過洗。那時,宗徒便給他們覆手,他們就領受了聖神。」宗徒大事錄裡面的聖神十分自由,祂有時也先降臨在聽道的人身上,令門徒明白已有聖神的人,欠缺的只是水洗而已(宗十:44-48)。由此可證明,聖洗與堅振自開始便是兩件互相關連的聖事,領了洗的人也必須領受聖神,才算完滿。

既然今天的聖經明確地將聖洗、堅振兩件聖事的關係和施行者表述了,就讓我們重溫聖神
和堅振聖事的一些道理吧!「為使我們不斷的更新,基督把祂的聖神施給了我們……祂使整個身體生活、協調、活動」(教會7),聖神就是教會生命的本原。在每一個禮儀及聖事的慶祝行動中,聖神都在工作,聖化人靈,使人妥作準備,欽崇天主。聖神不僅用聖事及職務聖化和領導天主子民,且「把自己的恩寵隨其心願,分配給每一個人……使他們能够勝任愉快地去進行各種事業或職務,以利教會的革新與擴展……」(教會12) 。為基督徒來說,堅振聖事是必須的,因為它是基督徒入門的第二件聖事,能堅固人的超性生命,使之成長,並「更圓滿地分享耶穌基督的使命,充滿聖神的富饒,使他們的生命更能散發『基督的馨香』」(教理1294)。

施行堅振聖事的主要標記是覆手和傅以「聖化聖油」。覆手禮是猶太人的一個古老傳統,
是舊約時代或耶穌和他的門徒,都經常用的一種祝福和祈求的動作。當個人或團體賦予一種特別的職務或祝聖一個人時,亦會舉行覆手禮。至於堅振聖事中的覆手,是給予領受者聖神和祂豐厚恩寵的標記(參教理1288)。施放堅振者在禮儀中的祈禱,特別呼籲施慰者聖神賜下聖神七恩。堅振禮的傅油,有別於洗禮前傅上的「候洗聖油」(香港教區稱「慕道聖油」)。候洗聖油象徵淨化和強化,堅振用的是「聖化聖油」,為加增與加深聖洗的恩寵,是祝聖的標記。梵二之前,施放堅振聖事時,主教會在領受者的臉頰上輕輕拍打一下,這原是主教向領受堅振的兒童表示親切的舉動(平安禮),後來在中世紀開始被理解為領受堅振者應該勇敢如同士兵,為了基督與罪惡作戰。時至今日,這做法早已被取消了,而聖事的效果則強調聖神會給予特別力量讓人作基督的見證人,維護信仰,勇敢宣認基督的名字。(教理1303)。

至於堅振聖事的施行人,在第一篇讀經裡也略見玄機。為何受過洗的信友,沒有即時領受
聖神,而要等到宗徒們到來,才給他們覆手,賦予聖神?在拉丁禮,堅振聖事的正權施行人是主教,顯示出領受者與教會、與宗徒的繼承人──主教、與教會為基督作見證的使命,更密切結合。在香港,由於每年在逾越節守夜禮接受入門聖事的人數眾多,主教有必要將施行堅振的權柄授予堂區司鐸(教理1313)。

生活反思/實踐
1. 我們每人都有自身的軟弱,可有請求聖神來扶助我們、堅強我們?
2. 嘗試開放自己,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差異,便會體驗到聖神在每個人身上的工作及在團體裡 
    發揮的共融力量。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5 月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天主教的聖母觀

敬禮聖母在教會的傳統中,由來已久。一直以來,聖母在教會,在信徒心目中,佔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一年中有關聖母的瞻禮有十五個(梵二大公會議禮儀改革前的數目更多)。教會內,有不少男女修會是奉獻給聖母的。在平信徒方面與聖母有關的團 體與組織也非常多,例如聖母軍、藍軍、始胎無原罪軍旅及聖母司鐸運動等。這些團體組織的總人數估計可能達數千萬。世界各地以聖母為主保的教區、堂區及學校 也多不勝數。例如,香港教區及主教座堂都是以無原罪聖母為主保。有關聖母的書籍、定期刊物也是多如繁星。每年到法國露德朝聖的人數達幾百萬,加上葡萄牙的 花地瑪,墨西哥的瓜達露佩,比利時的巴諾等地朝聖的人,總數可達千萬。近一世紀以來,各地有關聖母顯現的報告也比以往為多。這些現象都顯示出聖母敬禮正深 深地影響著現今教會。

敬禮的本質及基礎
《教會憲章》第66條對敬禮聖母有以下的解釋:「瑪利亞,因為是天主的母親,參與了基督的奧蹟,由於天主聖寵的舉拔,她只在聖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之上,所以理當受到教會特別的崇敬。從很古老的時代,榮福童貞已被尊為『天主之母』的榮銜。信友們在一切危難急需中,都呼求投奔她的護佑。尤其自厄弗所會議以來,天主的子民對瑪利亞的敬禮,在敬愛、呼求及效法方面,有了驚人的發展,恰如她的預言:『從今以後萬世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8)。這項在教會內經常存在的敬禮,雖具有絕無僅有的特徵,但對降生的聖言,對聖父及聖神的欽崇禮,仍然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且特別能促進這項欽崇禮。原來教會在健全而正統的教義範圍內,根據時代和地區的情況,根據信友們的習尚,批准了對天主之母的若干敬禮形式,其目的是為教人在敬禮聖母之際,也更認識、愛慕、光榮基督,並遵行其誡命,因為一切都是為祂而存在(參閱哥1:15-16)。」

聖母是受造物,不能與天主的地位等同,因此在聖教法典中,有三種不同層次的敬禮:對天主須致以朝拜的敬禮(Latria);對聖母,須致以敬拜的敬禮(Hyperdulia);對諸聖,須致以崇拜的敬禮(Dulia)。即是說,聖母的地位應在天主之下,一切聖人之上,教友須對聖母具有子女般的虔誠。

基本上,對聖母的敬禮應包括以下的實質行動:
(一)對聖母的孝愛
(二)效法聖母的德行
(三)依恃聖母
(四)奉獻給聖母

敬禮聖母的方式有許多種類,除了各聖母瞻禮外,有各種經文,佩帶聖牌,聖衣等。現在介紹一下比較普遍的敬禮方式----玫瑰經、聖母聖衣、聖蒙福的敬禮聖母。

天主教並不拜聖母,天主教只敬禮聖母,即欣賞,孝愛,尊敬和效法,並透過敬禮聖母來接近耶穌和歌頌天主。聖母是百分百的受造物,天主教只相信唯一的救主(宗4:12),祂就是耶穌基督。聖母也需要被救贖,聖母也需要她聖子的救恩。聖母並不是我們直接宣信的對像,我們宣信的,是三位一體的天主。我們是透過聖母向天主宣信。聖母並不是我們祈求的直接對象,我們是希望聖母為我們向天主轉求。耶穌基督是一切恩典的源頭。聖母積極地參與了耶穌的救贖工程,在聖母的參與下,耶穌將祂的救恩遍及萬世萬代。天主教相信耶穌基督是天人之間唯一的中保(弟前2:5),但聖母和其他人可分享和分擔這中保的角色。

聖人們的慶節(包括聖母敬禮),實乃宣揚基督在某忠僕身上所行的奇功,並為信友提供應倣效的適當模範(禮儀111)。教會叮囑神學家與宣講聖道的人,在論及天主之母的特殊地位時,應該用心避免一切虛妄的誇大與心地的狹隘(教會67)。

聖母主動、積極地回應了天主的召叫,參與了耶穌的救世工程。天主在聖母身上行了奇事(特恩),為我們帶來救恩。頌唸玫瑰經時,是宣信聖母生命中的這些奧蹟,因這些事件與整個人類的得救有密切的關係,也藉此光榮天主。當我們向聖母祈禱時,希望佢為我們向天主轉求,將我們的祈禱奉獻給天主;而當我們讚美聖母時,她也會把我們的讚美獻給天主。

教理主題:聖秩聖事與信徒的普通司祭職

今個主日的讀經一記述了宗徒們選拔了「七位有好聲望,且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為他們覆手,好使他們成為教會的執事,去為教會團體的孤寡及有需要的人服務。而讀經二中伯多祿宗徒則提醒我們,領洗信主是一種榮幸,因為我們成為「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

福音中耶穌向門徒揭示了,「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必然認識我父;現在你們已認識祂,並且已經看見祂。」耶穌讓我們知道祂是那通向父的唯一途徑,祂成為天人間唯一的中保。

基督的唯一司祭職卻是以兩種方式存在於教會內,首先是每一位信友因入門聖事而領受的普通司祭職務。《天主教教理》指出,大司祭和唯一中保──基督──使教會「成為一個司祭的國度,事奉祂的天主和父」(默1:6)。 整個信友團體,就其本身而言,是司祭性的。信友實行他們由聖洗聖事接受的司祭職,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聖召,參與基督作為司祭、先知和君王的使命。教友是藉聖洗和堅振而「被祝聖為......神聖的司祭」。(1546)而主教及司鐸的公務或聖統司祭職,與所有信友的普通司祭職,雖然「兩者各按其自己的方式都分享基督唯一的司祭職」卻有實質上的分別,但「彼此有連帶關係」。(LG10)

主教及司鐸的司祭職是公務性的,因為「這項由主交託給祂子民的牧者們的職務是一項道地的服務」(LG24)。它的建立是為了人群和教會團體的益處。所以公務司祭職是為普通司祭職服務的,致力於發展所有基督徒聖洗的恩寵。公務司祭職是基督用來不停地建立並領導教會的方法之一。因此,公務司祭職是透過它專有的聖事──聖秩聖事──而授予的。(CCC1547)

基督透過聖秩聖事授予主教和司鐸神權,使他們在信徒團體內,享有獻祭和赦罪的權力,並以基督的名義,為人類公開執行司祭的職務。於是,基督派遣了使徒們,一如他自己為父所派遣,他再藉使徒們,讓他們的繼承人──主教們分享他的祝聖與派遣,而主教們的職務,按照從屬的等級,交給了司鐸們,為使擔任司鐸聖秩者,成為主教聖秩的合作者,去執行基督所託付的使徒任務。(參PO2)

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聖統制中的三個等級,都是透過聖秩聖事而授予,可是分享基督公務司祭職務的,卻只有兩個等級,就是:主教職和司鐸職,而執事職則是為輔助及服務他們的。(參CCC1554)

最後,無論基督徒所分享耶穌的司祭職是普通司祭職或是公務司祭職,我們都是天主所召選的天主子民,在主的共融中彼此互勉,互相合作,共同為天主的國而努力。

生活反思/實踐
1.司祭的其中一個意思是「中保」,我有沒有效法耶穌成為其他人通向天主之間的中保?
2.教友是藉聖洗和堅振而「被祝聖為......神聖的司祭」,我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甚麼具體行動去履行這司祭職務?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5月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認識「啟示憲章」(Dei Verbum) (二)

上次簡介了《啟示憲章》,今期會詳細介紹當中的每一章。
  
第一章〈啟示的本質〉,給我們說明甚麼是「啟示」,就是天主用言語和行動告訴世人,有關祂願意人類得救計劃的奧秘。天主藉啟示跟世人交談,好像朋友一樣,並且邀請人類與祂結盟,使世人能分享祂的美善。而人的回應就是「信德的服從」,甘心情願地把自己整個生命託付給天主。為達成這種信德,我們需要天主聖寵的引導和幫助,並需聖神內在的助佑。   
   
第二章〈啟示的傳授〉。天主的啟示有兩種不同的傳遞方式:聖經和聖傳。聖經是天主的話,在聖神的默感下寫成,是初期教會中出現的文字記載,能反映宗徒的見證。聖傳則保存咗基督和聖神託付給宗徒的天主聖言,並將它完整地傳授給他們的繼承者。聖傳可以說是聖經的一個活詮釋和表達。沒有聖傳,聖經只是死的文字。但聖傳離開了聖經,只是人為的傳統,沒有救恩的意義。在教會內,除了聖經和聖傳外,還有教會訓導。三者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各按各自的方式,同時有效地促進人靈的救援。

甚麼叫「默感」呢?那就要在第三章〈聖經的默感及其解釋〉找答案。天主揀選了不同的人,利用他們的才幹和能力來為祂服務,他們只是寫下天主要他們寫下的一切,所以天主才是聖經真正的作者。我們要正確地解釋聖經,必須留心探討甚麼是聖經作者真正要肯定的,以及甚麼是天主藉他們的話要表達的,留意天主聖言成為人的文字後的局限性。所以,教會負有保管和解釋天主聖言的神聖使命和職務,有關怎樣解釋聖經的一切,最後應該聽取教會的裁決,避免自由解經而產生錯誤。

全本聖經有幾多卷?舊約有46卷,新約就有27卷。根據第四章〈論舊約〉所述,「舊約的救世工程主要是為準備……普世救主基督的來臨」。舊約中雖然含有一些短暫和不完美的事,但都能顯示出天主的救恩。這些經卷表現了生活的天主意識、對人生有益的智慧以及祈禱的奇妙寶庫,更蘊藏著我們得救的奧跡。而新約傳給我們天主啟示的明確真理,主要對象是耶穌基督、降生成人的天主子,他的事業、教訓、苦難和光榮、以及他的教會怎樣在聖神推動下開展。福音是整部聖經的中心,因為他是降生成人的聖言、我們救主的生活和道理的主要見證。福音是教會內佔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教會強調新舊兩約是上主計劃中的一體性。根據一個古老的說法:「新約隱藏在舊約中,而舊約則顯露在新約中」。

最後一章〈論聖經在教會的生活中〉。它告訴我們,教會從聖經中,不斷地得到滋養和活力;因為透過聖經,教會不只接受人的言語,其實是正在接受天主的言語。因為在聖經裡,天父慈祥地跟我們作為子女的信徒相會,並跟我們談話。對於聖經,與梵二前的思想有著明顯的改變。必須讓信友們廣泛地接觸聖經,要藉多讀聖經,去學習耶穌基督高超的知識。原來不認識聖經,即是不認識基督。我們祈禱時亦應該伴隨著聖經閱讀,使到我們好像跟天主一樣。

既然聖經對我們這麼重要,今天就坐言起行,勤讀聖經吧!

教理主題:耶穌-----這位善牧

今個主日是復活期第四主日,在教會的傳統稱為「善牧主日」,而香港教區通常在這主日特別為聖召祈禱,以作為對善牧 ─ 主耶穌基督向我們呼召的回應。

今天讀經一的宗徒大事錄是繼續上個主日,伯多祿在五旬節那天向群眾的首次公開講道。當時群眾聽後,甚為感動,並急切地問伯多祿:「我們該作什麼?」其實,每次當我們經驗到天主的偉大救恩時,這問題就會反覆地出現於我們心中。答案卻是非常清楚,就是:「你們悔改罷!你們每人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並領受聖神的恩惠。」(宗2:38)原來耶穌基督所宣講的不但給人們喜訊,亦同時召叫人不斷悔改更新,因着聖神更深的進入天主的生命。

「耶穌的一生都在啟示天父:祂的言語和行動、祂的緘默和痛苦以及祂的生活和談話的方式。」(《天主教教理》516)的確,耶穌透過祂整個的生命為我們揭示了天主的奧秘,讓人能得以認識那三位一體,愛我們的天主。同樣,從耶穌不同的名號能幫助我們在多方面的去認識祂的身份和使命,如默西亞、基督、天主的羔羊等。這些象徵(metaphors)給了我們豐富的想像空間去認識耶穌的奧秘及基督與祂信徒彼此之間的關係。

今天教會就帶領信眾一起去認識「耶穌是善牧」為我們的意義及關係。「善牧」帶領羊群到青草場餵養他們;是他們的良伴,並保護他們,甚至為了羊捨掉自己的性命。羊認識牧人的聲音,跟隨他,因為他們知道他是善牧(若10:15)。「善牧」正好表達出羊群(意味著教友)與牧人(耶穌)彼此之間的那種親密相連的關係。梵二的《教會憲章》亦以這象徵來闡釋信眾與主基督的關係:「教會是一個『羊棧』,它的惟一必經進口就是基督。....群羊雖由人來管理,卻始終由基督親自引領飼養,祂是善牧,祂是牧人們的首領,祂曾為群羊捨生。」(LG 6)

此外,在若望福音中,復活的主基督曾親口對伯多祿說「餵養我的羔羊」和「牧放我的羊羣」(若21:15-19),從而授與伯多祿代表祂繼續盡善牧的職務,履行管理教會的元首職份。在教會的傳統中,亦以牧者來形容司鐸的身份。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更以《我要給你們牧者》作為他頒給主教,聖職人員和信徒的勸諭之名稱(Pastores Dabo Vobis, 1992),談及有關司鐸在今日處境中的培育。

聖人大額我略(St. Gregory the Great)於590-604年在位教宗時,曾這樣激勵信友:問問自己是否屬於耶穌的羊棧,是否認識祂,是否讓祂的真光照耀我們的腦子?任何人能夠認識天主不是靠純信念,而是由於愛,是行動。如若望福音中所說的,若任何人不遵行主的誡命而說他認識天主,他就是撒謊者。故此,教友要彼此相愛,因為愛的行動已帶人前往天鄉之路的途中(Gregory the Great, On the Gospels 14, 3-6:PL 76, 1129-30, Vol. 2, pp 753-54)。

耶穌是我們的善牧。當我們宣講耶穌是善牧的時候,我們要反省是否有改變自己的生活使我們肖似基督?其實,每當我們願意與耶穌接近,與這位善牧建立密切的關係時,我們就越能認出祂的聲音,被祂親密的愛所改變,所轉化。善牧愛祂的羊,帶領和保護我們,而我們被祂照顧時,我們亦同樣被邀請去帶領和保守他人,一如第一篇讀經中,羣眾問伯多祿:「我們該作什麼?」

生活反思/實踐
1.「耶穌是善牧」對你來說有甚麼意義或新的感受?
2.在你的生命中,曾否被主耶穌基督邀請以祂的榜樣去帶領/餵養/保護他人,使人認識真正的善牧?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5月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感恩聖事的慶典

復活期內感恩聖祭的特徴:是綜合地慶祝基督的光榮,包括苦難、死亡及復活在內的逾越奥蹟。天主眾子民藉參與這個禮儀慶典,享用基督聖體的盛筵,預嘗天國的臨現。

今天的讀經一,是選自伯多祿第一篇的講道,他勉勵初期教會的信眾,要以喜樂的心情為主作證。讀經二中,他更提醒大家,是基督的寶血救贖大眾,換來新生命,信徒要勉力度虔敬的生活。

福音中聖史路加敍述兩位門徒在前往厄瑪烏的途中,與復活的主相遇,這個經驗改寫了他們的一生。他們親睹耶穌的被釘死,沮喪傷心地離開耶路撒冷,離開基督創辦的團體。途中耶穌以陌生人形象,向他們講解全部經書有關默西亞的預言及十字架的道理,指出天主的計劃遠超人心所想。門徒雖然還未認出耶穌,但覺心火熾熱,挽留耶穌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當耶穌擘餅時,他們眼晴開了,認出耶穌來。

仁慈的主往往在絶望的子民中主動出現。很多加入教會,因着各重不同的原因而離去的弟兄姊妹,相信和厄瑪烏兩位門徒離開耶路撒冷的經驗相似,但復活的基督仍親臨陪伴。我們要認出復活的主,不可只停留在「認知層面」上,而是要經驗到「基督的真實臨在」。耶穌要我們明白:祂是受苦的默西亞:「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才進入衪的光榮嗎?」基督徒要經過痛苦的洗禮,眾人才可以復活(參閲格前15:20-22),基督要厄瑪烏門徒藉擘餅獲得這份真實的信仰體驗。

「擘餅」,亦即我們的感恩聖事(Eucharist)。源於兩個希臘字eucharistein(祝謝:路22:19;格前11:24)及eulogein(祝福:瑪26:26;谷14:22)是猶太人用餐時候的祝謝禱詞,是讚揚天主創世、救贖和聖化工程的禱詞。(教理1328)耶穌在最後晚餐時吩咐門徒説:「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要行這禮為紀念我。」(路22:19)其象徴意義就是:凡分食同一個擘開的餅──基督──的人,就是進入與祂的共融中,並在祂内形成一個身體。(參閲格前10:16,17)

直到今天,感恩慶典綿延不斷地在世界各地舉行,每次都在宣告耶穌的逾越奧跡,直到祂的再來。(格前11:26)我們仍在旅途中的天主子民,是否要確實明暸感恩祭的要義,愈發愛慕與基督的親密結合?

梵二的《教會憲章》指出「感恩聖祭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峯』,我們參與感恩祭,就是把天主性的祭品奉獻給天主,也把自己和這祭品一同奉獻。」(11)

天主教教理清晰的説:「在感恩祭裡,為我們擺設的筵席,既是天主聖言的筵席,也是主的身體的筵席。」(教理1346)

「餅和酒──是天父創造的恩賜,而這質料藉著聖神的德能和基督的話語,成了基督的體血;基督就是如此真實而奧妙地臨現。(教理1357)

感恩聖祭,也稱作彌撒,源於拉丁文的Missa,意即派遣的意思。厄瑪烏門徒獲得新的力量,最後返回耶路撒冷,在團體中分享喜訊、作基督復活的見證人。感恩祭的要義就在於此。厄瑪烏弟子的遭遇和行動,給我們信心,基督不斷藉聖言與我們交談,讓我們心裡火熱,渴望挽留耶穌,並在感恩聖事中領受基督的體血,與祂合而為一,並共融在她的身體──教會之中,不斷出死入生,度聖善的生活,並享受傳播福音的甘飴。

生活反思/實踐
1.我們能否在感恩聖祭中,認出基督,會否挽留祂同我們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
2.你有類似厄瑪烏門徒對團體失望的經驗嗎?你可以怎様做?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