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第四誡:家庭生活的恩惠和責任

今年十月湯漢樞機參與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就「在福傳背景下家庭牧民面對的挑戰」為主題所召開的大會,為家庭牧民工作進行反省和探討教會應如何採取相應的行動,好使家庭在信仰的光照下成為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地方,這主題正好與今天慶祝的聖家節相關。

教會常以聖家作為我們家庭生活的美好榜樣,因為聖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夠完美地實踐出天主的聖意,以愛彼此相扶。聖家的生活並沒有缺少人世間的憂患和勞苦 (參閱路 2:35),但這並沒有阻礙他們對天主的回應,反之卻常與天主的聖寵合作,服從天主的法律,終身以愛德互相維繫,成為信德的見證人,培育孩子在天主的恩寵內成長。

我們相信家庭不僅是人建立的團體,它乃是憑藉天主的力量而出現。在創造之初,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在創造男人和女人的時候,天主就建立了人的家庭。(教理 2203) 家庭是天主賜給人的禮物,正如天主給予的每一份禮物一樣,人有責任生活出天主對家庭的召喚和期望,活現家庭本身的地位和任務。

教會訓導下的家庭生活,是以十誡中的第四誡為基礎:「孝敬父母」。孝敬不只限於子女對父母,同時也指向父母對子女教養的責任。第四誡亦帶有天主特許的祝福:「好使你在上主你的天主賜給你的地方,延年益壽」 (谷 20:12, 申 5:16)。凡尊重這條誡命的人,除了贏得屬靈的果實之外,也帶來今世平安和順遂。相反,不遵守這條誡命,為團體和個人將招致嚴重的災禍。(教理 2200) 因此,家庭生活的幸福不只在將來,而且也是今世的報酬。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家庭團體》勸諭中指出,家庭在天主的計劃裡,被召喚成為一個「生命和愛的親密團體」,家庭的本質和任務,就是以愛為標準。因此,家庭有維護、啟示和傳授愛的使命。(家庭 17.2) 人是天主的肖像,分享了天主愛的本質 (參閱創 1:27),人「藉著愛」而受造,「為了愛」而被召叫,肖似天主的愛是夫妻之間愛的關鍵 ──「二人成為一體」,夫妻以整個人 (靈魂與肉體的結合) 來表達和接納這份愛;因此,作為男性和女性的身體有著一個更深的意義,就是彼此相愛的自我奉獻,是婚姻中結合的真義。 (家庭 37.6)

夫婦的結合是家庭共融的基礎。在天主教會裡,丈夫與妻子的關係是不可拆散的:「此密切的結合,即二人的互相贈予,一如子女的幸福,都要求夫婦完全忠實,並需要一個不可拆散的團結」。(家庭 20.1) 為基督徒的夫婦來說,男女配偶除了雙方的愛慕外,也需要依賴聖神,因為聖神「使他們每一天能進步,達到在各方面彼此更合一的地步——如肉體的、性格的、心理的、理念和意願的、心靈的合一 ── 如此向教會和世界啟示,由基督的恩寵所給予的愛的新共融」。(家庭 19.3) 婚姻的特性是夫婦被召叫,成為結合不分離。(教理 1614) 這不可拆散的婚姻,標誌著天主對人類,以及主耶穌基督對教會絕對忠誠的愛的標記和要求 (家庭20.3),基督徒夫婦的任務是為忠貞的愛作見證。

在天主的計劃中,生命是由一個愛的行動開始,由男女雙方毫無保留地交付以衍生的果實。繁衍生命和培育子女是父母的使命,父母分享天主的創造能力,以他們的忍耐、養育、保護和無私的愛撫養子女的成長,以他們的生命解釋天主的愛。(教理 2367) 家庭是人經驗愛和實踐愛的地方,每個人都在這份的氛圍下成長,使父母和子女之間學習彼此關懷和擔當,為家中每一成員學習彼此照顧及關愛弱小,互相在愛中給予和領受。(教理 2208)

子女對父母的孝道來自父母對他們的照顧:父母以生命、以愛情和犧牲,啟示和傳授生命。基督徒的父母照顧他們的子女成長,是他們最早的教育者,同時也是信仰的培育者,與他們分享主耶穌基督的福音,父母應如同天主愛人般愛護自己的子女,讓他們在體格上、靈性上成長。如此,子女因而表示尊敬和感恩之心,並以服從回應;成年的子女懂得為年長、患病孤苦的父母,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援助,盡好子女的義務 (教理 2218)。家庭是「人性的學校」,被召叫在愛中忠信地一起生活、成長和成全,邁向圓滿。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相信天主自創世以來就為人給予家庭的祝福和恩惠嗎? 當你面對家庭中的困難和考驗時,你會怎樣學習耶穌、瑪利亞和若瑟對天主的忠信,善盡父母或子女的身份作天主愛
的見證 ?
2. 家庭的所有成員,都有各人的恩寵,有建立彼此共融的責任。你如何奉獻自己及時間,以溫和、忍耐、瞭解、寬恕與和好,好使家庭成為「豐富人性的學校」? 走向天主要求
的圓滿共融的團體 ?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2 月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降生的奧跡(道成肉身)

今天的福音取自路加福音中有關「預佈救主降生」的章節。主題十分明顯,就是透過天使的預告,揭示救主降生的奧蹟,即「道成肉身」(聖言成了血肉)的奧秘和耶穌神性的來源和身份。福音作者運用了不少特別的筆法和的編排,來指出耶穌的誕生就是舊約中有關「默西亞」預言的實現。例如天使強調「上主與你(瑪利亞)同在」(路1:28),就使人聯想到默西亞的時代已經來臨(參閱索3:14-17,依7:14)。此外,天使指出「聖神要臨於你(瑪利亞),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蔭你」(路1:35),也巧妙地使人聯想起在創世紀中,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帶來了創造,與這嬰孩的誕生所帶來的全新的創造彼此呼應。另外,透過多次突出瑪利亞的童貞懷孕(路1:27,34-35),作者也為我們間接地肯定了耶穌神性的來源和祂奇蹟性的降生。 今天的讀經一取自撒慕爾紀下的「納堂神諭」。這神諭可以說是舊約中所有有關默西亞預言的基礎。上主透過這神諭,重提過往對達味君王和以色列民的照顧,並許諾達味的王權將永遠存在。這許諾成了以色列子民在日後流離失所期間的精神支柱。明白了這背景,我們將會更清楚今天福音中天使對瑪利亞的說話(路1:32-33)的意義。耶穌將繼承達味為王,而祂的王國將直到永遠。今天的答唱詠與讀經一的「納堂神諭」彼此呼應,強調上主將永遠忠信祂的許諾和盟約。面對上主的愛和救恩,我們應有的回應,就是永永遠遠歌頌祂的恩寵。而在讀經二的羅馬書中,聖保祿為我們指出了天主救恩的奧秘,本來是秘而不宣的,但現在卻藉耶穌基督的降生,為我們揭示了出來。 天主子的降生成人,可以說是基督信仰其中一項最核心的信理。而這信理也影響了我們對整個耶穌基督的了解,包括祂死而復活的逾越奧蹟。在尼西亞信經中,我們宣信:「祂為了我們人類,並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祂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天主子降生的奧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及無與倫比的事件。但這並不是說耶穌基督中的一部分是天主,一部分是人;而是聖子確實成了人,但仍是真正的天主(參閱教理464),耶穌的天主性和人性是按著唯一的位格結合為一。耶穌是真天主真人,從起初就是教會的信仰。但在最初的幾個世紀裡,這信理的定義,也經歷過不少的討論、爭辯和澄清。 首先在第四及五世紀時,教會為駁斥種種有關基督論的爭論和異端,召開了多次的大公會議,為了駁斥和摒棄這些錯誤的學說。例如教會於公元325年召開了尼西亞大公會議,主教們一致宣信聖子是由聖父的性體所生,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聖子由父所生,而非由父所造,與父同性同體。到了431年的厄弗所大公會議中,主教們公開宣信在基督身上有兩個屬性,即天主性和人性,但這兩種屬性不是平行或分立的,而是兩者同屬於一個位格,即天主性和人性按著位格結合為一。之後教會興起「基督一性論」的異端,認為耶穌基督的人性在降生後被聖言攝取,而這種人性結合於天主性內,就有如一滴蜜滲合於海洋之中,完全被吞噬。所以在451年,教會召開了加采東大公會議公開地反對了一性論的學說。大會肯定同一個子同時具有完整的天主性和完整的人性。至於兩個性體之間的關係是「不混淆、不變更、不分割和不相離」。兩個性體保持不同特性,合成一個位格。加采東大公會議的這個結論,為教會的信仰帶來了一條清楚的信理來表達基督的單一及二元:就是兩性一位(參閱教理465-467)。 藉信德的眼光,教會看到了耶穌降生成人的原因。首先,聖言成了血肉,是為了拯救我們,使我們與天主和好。我們的人性被罪惡所傷害,而不能自拔。耶穌藉降生、死亡和復活,成了我們的贖價,把我們從罪惡的奴役中解救出來,治療了我們被傷害的本性,並從新為我們打開了通往天堂的路徑,使我們得以與天主共融。第二,聖言成了血肉,是為使我們因此認識天主的愛。正如若望福音所說的:「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第三,聖言成了血肉,是為作我們聖德的模範。若我們跟隨耶穌的榜樣,承行主旨,奉獻自己,愛主愛人,分享祂的苦難,將來也必會分享祂的光榮。最後,聖言成了血肉,是為使我們「成為有分於天主性體的人」。天主子成為人,目的是使人成為天主的子女。的確,我們只有與基督結合,分享祂的天主性,我們才有力量戰勝魔鬼的誘惑,在生活中跟隨祂的教導,好能向天國邁進。(參閱教理457- 460) 生活反思/實踐 1.你相信耶穌是真天主真人嗎?你認為這信理有甚麼重要性?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蹟又怎樣影響了你的信仰生活? 2.你願意跟隨耶穌基督的教導而生活嗎?你覺得耶穌在那一方面拯救了你?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12月

「學習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十八期)


奉獻與分享-基督徒的喜樂

本年十月十九日為已故教宗保祿六世的宣福禮。教宗方濟各在講道時,稱許真福保祿六世為梵二偉大的舵手,因為他對梵二以至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有著極大的貢獻。他帶領了教會辨認各種時代徵兆...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辨識天主的召叫

天主實現祂的救恩計劃,對人憐愛,俯就於人,進入人類歷史過程,召叫信德之父亞巴郎,派遣梅瑟去拯救以色列民,囑咐先知預言默西亞,開啟洗者若翰的呼聲,預備上主的道路。(天主教教理 762,769) 讓我們沉思這些人物在救恩計劃中的一言一行,進入上主愛人的深意之際,感恩之餘,也想一想上主對我們每個人在救恩計劃中有什麼召叫。今天的福音中,若翰確切地辨識到天主在他生命中的召叫,清晰說出他是「呼聲」,叫人去修直上主的道路,且是默西亞的前驅,為光作證〈若 1:7〉。若翰生活在光和真理中,這是獲得辨識的必要條件。今天答唱詠選用了瑪利亞的讚主曲。瑪利亞是我們學習辨識的楷模。她在領受天使通報主旨後直到依撒伯爾受聖神感動而祝賀她時,她恩喜萬分,頌讚歌唱。她的謙遜和馴服是我們在辨識時要學習的。

第一篇讀經,依撒意亞先知獲得上主的神臨於他身上,向人傳佈救恩的喜訊,引人入於真理。先知在該段讀經中列舉了天主的恩情──救恩衣服、義德、花冠、新郎新娘、苗芽、正義、讚揚。辨識就是認清上主對我們是信實可靠的,祂以各式各樣的恩惠加諸我們身上。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為基督徒的辨識講解切實的方向:「不要消滅神恩,不要輕視先知之恩,但應當考驗一切,好的,應保持;各種壞的,要遠避。」〈得前 5:19-22〉。保祿當時為得撒洛尼教會內應對問題作指導。這提點也適用於今時今日每個基督徒團體。

這個主日每一篇讀經都提及喜樂,因為當我們辨識到天主的救恩及他賦予我們每個人各自的召叫時,自然滿心喜樂。教會稱今個主日為喜樂主日。喜樂是源自天主藉耶穌基督作啟示,完成救贖,消滅罪惡死亡,使我們來世,甚至今生也能夠與主共融〈教理1694〉,在愛中生活。耶穌許下派遣「護慰者」,天主聖神,協助、安慰,引導我們進入真理〈教理 243〉。教會對辨識天主的召叫有源遠流長的傳統,有多種靈修途徑讓我們去跟隨。然而,有些重點我們需要懂得。

〈一〉 要對天主有信心。天主無限地愛著我們每一個。在每個人生命的轉捩點,祂會賦予合適的恩寵去幫助我們更走近祂。祂是信實的。

〈二〉 在進行辨識中保持開放的態度,用心去聆聽內在和外在天主聖神的「聲音」,不同的感受、情緒、信念、價值觀、天賦才能、人生經歷、時代的癥兆。一生中可能有多次的轉捩點,要不時警醒。然而,辨識不是為了滿足自我,而是為天主,勇於回應祂的召叫,完成祂的救恩計劃。

〈三〉 教會傳統教導我們對教會要有信心。在教會內藉著對話及交談,並在共融中走向天主;領聖事、祈禱、閱讀聖經;善用及尋求一位有能力的導師指導。

〈四〉 要謙遜。謙遜的人最先接受天主 (教理 725)。瑪利亞面對「這事怎能成就」時首先謙遜地接受了天使的報訊。其實她在獻耶穌於聖殿、十二歲時、在十字架下……她仍然反覆思量,一次又一次謙遜馴服。藉著她與耶穌達致最大的共融,她成了新的厄娃,眾生的母親。(教理 968;教會憲章 56,63)

生活反思/實踐

1. 為何我要做辨識來知道天主的召叫?

2. 閱讀有關梅瑟和聖母的聖經或聖書,效法他們如何回應天主。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2 月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明認罪過

禮儀年結束前的幾個星期及上主日的讀經,我們不住聽到:要醒悟,因為主要光榮地再來。今天將臨期第二主日的讀經重點已轉移了。教會要我們漸漸進入另一個氛圍,默想天主如何紓尊降貴,取得人性,到臨人間這個奧蹟。洗者若翰的使命,就是在曠野籲人悔改,準備自己迎接上主的救恩。聖史馬爾谷以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的說話,揉合了出谷紀(23:20)和瑪拉基亞(3:1)裡面一些思想來描述若翰的使命:「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預備你的道路。」細看上述幾篇舊約經文,其實是分別指向以民出谷、被充軍及回國時天主拯救的行動。然而,無論以色列人在舊約時期經歷了天主什麼偉大拯救的事蹟,但與天主降生成人的奧蹟,簡直無可比擬。因此,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所講的,山谷填滿,大路修直,山陵剷平,都遠遠不及當默西亞到來時,耶路撒冷的罪債得到赦免和清償,上主的榮光得到彰顯這事實。

聖詠 85 講出了當人獲得天主的救恩和寬恕時,將享有仁愛、忠信、正義、與和平,亦即是救主誕生時,給人帶來的恩典。今天第二篇讀經聖伯多祿後書提醒我們基督徒正確的倫理態度,就是要回心轉意,度聖潔和虔敬的生活,沒有玷污,沒有瑕疵,直到天主日子的來臨。

若翰洗者宣講悔改的洗禮時,群眾都出來承認自已的罪過,準備受洗,度皈依的生活。事實上,救贖的恩典常與承認罪過分割不開,天主教會裡明認己罪是很尋常的事。在修和聖事中,向司鐸告明更是必要的部分。可是大多數人,甚至是教友們都覺得開口告罪是件難以啟齒的事。究竟,告罪真有其好處嗎?教友該如何克服告罪的困難?《天主教教理》1455 告訴我們「即使純粹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告罪這行動也能釋放我們,使我們更容易與他人和好。」因為告罪的行為是基督徒將所記得的罪過,毫不保留地放置在代表仁慈天主的聽告罪的司鐸面前,就好像一個病人欲得到醫治,必須將自已的病情坦白地向醫生揭示,好讓醫生對症下藥,將他治好。人若能真誠地面對自已所犯的罪過,承擔其責任,他就好似走出了內心的秘密,重新向天主打開心門,尋找與教會及其他人的共融,開展新的未來。(參《天主教教理》1455-1456,《論和好與懺悔》勸諭第三部分第二章)。

雖然重罪必須經由領受修和聖事才得赦免,但教會仍鼓勵教友定期告明日常的過錯(小罪)。縱使這些過失沒有嚴重需要,然而每次在聖事中告明,都有助於培養我們的良心,對抗惡習,使我們得到基督的治療,且開放於聖神,使我們在祂內不斷得到進步,接受天父慈悲的恩賜。(參《天主教教理》1458)。我們也要知道在告明之前,不能沒有真誠的省察和懺悔。正如上面所說,醫生是按病情斷症,就算病人不太認識自已的病況,但誠實的內觀自已,講出自已的病癥,極有助人找出問題之所在。

至於人如何克服告罪的困難,相信我們需從一些基本信念入手。首先是明白和肯定修和聖事是人在受洗以後所犯的嚴重罪過得到寬恕和赦免的正常方法,故此深切了解這件聖事的本質,以信賴而非憂慮,以及信德去領受這件聖事,享受天主的慈愛。第二個信念是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仁慈的而不是嚴格控訴自己的法庭;因而願意以罪人身份披露自己的罪,接受聖事的補贖,接受代表天主的司鐸的赦免。第三個信念是告罪者需用正直和坦白的良心去反省和懺悔,不要把告罪降為純粹心理上的自我解放,真摰地將告罪的記號價值活現出來。(參《論和好與懺悔》勸諭,第三部分第二章「懺悔聖事與和好」。)

傳統上,「悔改」是將臨期第二主日的主題。讓我們聽從洗者若翰的呼籲,承認己過,過聖善的生活,為幾個星期後的聖誕作好準備。

生活反思/實踐

1) 反省自己有沒有在言語或行為上,做了一些不當的事,令自己後悔,甚至想將說話收
回?又有沒有講了和做了一些感恩的說話或行為,至今令你牢記於心?試在靜默中,
每天用幾分鐘進行省察。

2) 思考及策劃一下如何善度今年的將臨期。

3) 若可能的話,嘗試定期個別找神父辦妥修和聖事。不要等每年聖誕節和復活節前,才
去領受這件聖事。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2 月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基督的再度來臨

將臨期的聖經選讀基本上有著雙層的意義:首先是爲紀念耶穌基督二千多年前第一次降臨到歷史時空當中,降生成人的慶節──聖誕作好準備。另外也是指引我們的心靈確記要等待基督在末世的第二次來臨。

在第一篇的讀經中,先知描述以色列人期待著天主「衝破諸天降下」,去拯救祂的子民。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雖然時常犯罪遠離天主,但天主始終是他們的父親,他們的救主,他們堅信上主不會捨棄他們不顧,答唱詠亦再次重申拯救的主題,強調天主一定會拯救祂的子民。

保祿在書信中則提醒我們天主必定會堅固我們的信德,使我們在生活中忠信於天主,並依靠天主的恩寵度基督徒的生活,那樣,當耶穌基督再度來臨時,我們便會無瑕可指。今天的福音看似是一個警告,指出基督的第二次來臨可以像一個突然回家的主人。可是如果我們順從保祿所言而生活,時刻盡好主的僕人的身份,履行天主交付給我們的使命,那麼基督的再度來臨非但不是一件值得驚恐的事,反而是一件信徒們欣切期盼的事情。

將臨期再次提醒我們除了今世的生活外,我們仍盼望著一個在基督內更美好的,與祂完全共融合一的「將來」。縱使我們不知道這時日何時會來臨,而教會宣告這種末世的來臨可在任何時間完成。(教理673)

在步向這永遠的將來的同時,教會亦教導我們這「末世」並不是一件單純將來才發生的事,而是已經展開了的:「因此,世界的末期為我們已經來臨,世界的再造已經是決定的事實,並且在某種意義下,確實已經提前實現於今世......所以我們努力在各種事情上中悅天主,用天主的武器裝備自己,好能對抗魔鬼的陰謀,在邪惡的日子屹立不倒」。(教會48)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第三個千年將臨之際》中指出在這等待的時期,望德為我們非常重要:於此末世的觀點上,信友們應被召復興對超性德行──望德的敬重,對此他們:「在福音真理的宣講中早已聽過了」(哥1:5)。望德的基本態度,一方面鼓勵信友不失去那賦予生命意義與價值的終極目標,另一方面,為使我們每天能夠按照天主的計畫,採取改變目前的時務,提供一個穩健和深遠的動機。我們懷著這盼望生活於此世,並時刻聯同歷代的基督徒懇切地對主基督祈禱說:「吾主,來吧!」(格前16:2)

生活反思/實踐
1.將臨期作為教會禮儀年度的開始,你會否嘗試釐定新一年的信仰培育計劃,定
下一些具體的目標於今年內完成?
2.天主將整個人類社會交託給我們去管理,我們是否有按基督徒的價值觀去參與
社會的建設和改革?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審判生者及死者

今個主日教會慶祝的基督普世君王節是始於 1925 年,教宗庇護十一世定於教會禮儀年最後一個主日為這慶節,以光榮基督為普世的君王和牧人。從前教會於耶穌升天主日慶祝的,歌頌基督光榮升天並坐在天父的右邊獲享榮福,繼續帶領和召集祂的羊群(我們)。然而,在今天慶祝這節日更能提醒我們禮儀年即將結束,每人要做好準備與天主交賬。

在世的君王被視為善牧的概念早於達味王朝開始,雖然達味被視為理想的君王(牧人),但在以色列人心中,雅威是萬民的君王這傳統的觀念卻從沒有改變。聖詠 23 首正指出上主是我的牧者,永遠看顧祂的羊群,在祂內,實在一無所缺。可是,歷史中卻不時出現不忠信的君王,沒有好好帶領他的人民。在以色列人流亡巴比倫時,厄則克耳先知向那些在世的君王作出強烈的譴責,指出他們沒有好好牧養羊群,反而加諸殘害去管治他們,是假的牧羊人。(則 34:1-10)接着先知安慰那些被流徙的以色列人,向他們指出希望:上主許諾親自尋找、領回、包紥、療養和看守祂的羊;「我要按正義牧放他們。」(15-16)先知在最後一節提及上主要在綿羊和山羊之間施行審判,這末世性的幅度,正合今天作為禮儀年曆完結的最後一個主日。

第二篇讀經,保祿提醒信友,基督的王國及祂的救贖雖已開始但尚未完成,「基督必須為王,直到把一切仇敵屈伏在他的腳下。」(格前 15:25)意即:基督要把最後的仇敵死亡毀滅。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了,成為「初果」,而屬於基督的人,要在基督再來時結出果實,這才是結局,我們分享主的光榮。四部福音中唯一在瑪竇第 25 章敍述的公審判,耶穌是以君王的身份再度來到世界審判,而審判的準則更是令人驚訝!這就是:要為最小的一個弟兄姊妹中所做的愛的行動和關心(瑪 25:45)。因為每當我們施行這慈愛時,就是真實的為主效勞,侍奉主耶穌本身。雖然這些善行是實踐於現時,但卻使我們直接進入了天主的國度,具有末世性的幅度和意義。

基督是永生之主。每個主日基督徒在彌撒中誦念的尼西亞信經時,我們在宣信主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升天和再度來臨,審判生者死者。「由於祂是世界的救贖者,決定性地審判人類行為和心思的全權隸屬於祂。父也『把審判的全權交給了子』(若 5:22)」。(教理 679)我們不單稱揚基督為主,祂還是宇宙和歷史的主宰,「在祂內人類歷史甚至整個受造界者『總歸』於基督,達到其超越性的完美境界。」(教理 668)教會深信人類整個歷史的鎖鑰、中心及宗旨,是基督天主。(《現代》10)

作為主,基督是教會的元首,並留在祂的教會內,「基督神國已經以奧妙的方式臨現於教會內」,(教理 669)但仍未透過「帶著威能及莫大光榮」之君王的來臨而完成。(教理 671)我們為此期待基督君王的來臨,於末日進行公審判,審判生者死者,依照他的行為和對恩寵的接納與拒絕,予以報應。

基督是如何作審判?在福音中指出祂來到世上不是作審判,而是叫世界藉着祂而獲救。(若 3:17)今天的福音也很清楚給我們指出:我們每人是否願意愛我的近人,在他們身上看到基督,侍奉祂?

生活反思/實踐
1. 耶穌是君王和善牧,祂來尋找、領回、包紥、療養和看守祂的羊。你有被祂治癒和帶領的經驗嗎?請分享。
2. 誰是你的近人?在每天的生活中,你看見那些貧窮的、餓餓的、口渴的人嗎?是甚麼推動你去接觸他們,為他們服務?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1 月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管理/管家職份(stewardship)

天主賜予我們每人不同的才能,各人應各盡所能去工作,愛主愛人。精明的管家更會善用天主賞賜的恩典,發揮所長,為社會和教會服務。耶穌基督就是天父最理想的忠僕,祂時刻奉行父的旨意,為天國的臨現而努力。

本主日讀經中,箴言作者讚美賢婦勤奮而有智慧,她善用資源,持家理務井井有條,她的善行,為丈夫帶來財富、也能賙濟窮人。對應了福音中善良忠信的僕人,他善用主人的銀錢,結出豐厚的果實。娶得如此賢妻的丈夫幸福無比。賢婦的智慧來自敬畏上主,聖詠128首的作者申明:在上主道路上行走的人,才真正獲得上主的祝福。

在讀經二中,聖保祿告誡得撒洛尼人既已受洗皈依基督,就是光明之子,要時常保持警醒,因為主再來的日子「像夜間的盜賊一樣」,隨時來到;唯有勤奮工作、虔敬侍主的人,才堪當接受天國的賞報。

在福音中,耶穌更具體的指出:天國好像一個要遠行的主人,祂把財產托付給僕人管理。兩個善良忠信的僕人,努力營運,獲得雙倍的利潤;至於那個「可惡懶惰」的僕人,只把「塔冷通」埋藏在地下,沒有付出絲毫勞力,結果受罸。天主賞人恩惠,原是白白施與,各人接受多寡不一;但要珍惜善用。天主明察秋毫,最終會在審判之日賞善罰惡。

事實上一個忠信的僕人,除獨善其身,安享主人分賜的福樂外;還要兼善天下,接受主人的委派──掌管天國的「產業」。我們該怎樣管理天主委託給我們的「產業」呢?

(一)有責任關顧近人
聖經及教會的訓導提醒我們:基督徒應該是富於慈悲憐憫的。基督徒視慈善事業是愛德行為,藉以幫助身邊的近人,關顧他們在肉身與精神上的需要。身體上的慈悲工作是指施捨給窮人,「特別在於給饑者以食、渴者飲之、無屋者以住、裸者以衣、探望病人和囚犯、埋葬死者。」傳統上稱之為形哀矜;至於精神方面的慈悲工作是:教導、解惑、勸告、安慰和鼓勵旁人,一如寬恕和忍耐,並為生者亡者祈求,傳統上稱之為神哀矜。「因為在這些行為中,見証著兄弟間的友愛,也是悅樂天主的正義實踐。」(參教理 2447)

(二)重視人與社會間的相屬關係
天主創造宇宙萬物,祂願意受造物之間相互依存,互補不足。(教理340)天主又賦予人管家的身份去治理大地。這項權利不是任意的操縱,而是參與天主對受造物的眷顧,愛護一切。梵二大公會議提醒信眾:時代進步、科技發達,令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相屬關係日益密切,社會上出現各様的社團組織。但另一方面,人際關係的冷漠、自私,形成貧富懸殊的局面。教會鼓勵信徒應以「地鹽世光」的使命,與非教友一起發揮友愛精神,共同組織國際性的團體,面對衣食、衛生、教育和就業等問題,並解救開發中國家的困難、賑濟全球的逃亡者、支援移居他國者。群策群力救助及減低人類面臨的巨大災難。(參《現代》84)

(三)
珍惜天主的創造
天主創造和諧美好的世界,是要我們共享資源。天主「把創造作為禮物送給人,作為一種保留和託付給人的產業。」(教理299)歷任的教宗也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在管理世間的財物及人類勞作的成果上,應實踐正義和愛德。(教理 2415)人類只是受委託管理世物的僕人,而非世界的主人,故此在享用世物時,亦需尊重受造界的完整。

(四)
現世財富供人人共享
「天主曾經欽定,大地所有是供人人使用。所以一切受造物,應在正義及愛德原則下,公平地惠及人人。」每人有權利,擁有為本身及家人足用的財富;但同時亦有義務救助貧困人士。當我們使用合法擁有的財富時,不應將財富看成是自己專有,應考慮與他人共享,令其他欠缺的人也有機會,因著你的善行而受惠。(參《現代》69)

「管理職份」是一門艱深的學問,世界上有很多知識明達人士,為我們提供很多「專業意見」,但作為基督徒,我們切勿忘記,慈愛的上主祝福大地、讓一切井然有序、各為其類。我們既有份作為天父的兒女,理應妥善的管理祂委託給我們的「產業」,當我們運用自由意志,使用天父所賜的「塔冷通」時(包括財富、時間、工作、人際關係),切要祈求聖神的助佑,賜我們智慧成為一位忠信、勤奮的好管家,積極建設天國的果實。

信仰反思/實踐
1.  在過去的一年,天主給你的「塔冷通」是甚麼?在新的一年,你願意為關愛近人,重新分配你的資源:如錢財、作息時間嗎?
2.  你作好準備面對基督的再來嗎?
3.  你有留意其他的受造物與你息息相關嗎?當你照顧、栽種一些動、植物時,會否藉此歌頌、讚美天主?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教會的四個標記

11月9日是教會慶祝拉特朗大殿奉獻慶日。拉特朗大殿是羅馬的主教座堂,即羅馬總主教(教宗)的正式主教座堂,它名列羅馬四座「特級大殿」之首,也可說是普世教會聖堂之首,因此被尊為「全羅馬及普世所有教堂的母親及根基」(教宗克雷孟十二世)。

這個節日起源於特定的地方(羅馬)的一座大殿,但它慶祝的意義卻遠超過地域,和有形的建築物。自十二世紀,拉特朗大殿的祝聖紀念,便擴展到整個教會一同慶祝,以表示我們對教宗的敬愛,並以此象徵整個教會的團結共融。

教會曾多次被形容為「建築物」(格前 3:9),以耶穌基督為基石,由宗徒們在這個基石上建築教會(格前 3:10),我們有如活的石頭,被安置在這建築上(伯前 2:5),教會因著這基石而得到穩固與團結。今天的福音記載耶穌預示祂自己的身體「這座聖殿」將於三天之內重建起來。教會是耶穌唯一的新創造,新的聖殿,祂的身體,是天人合一的團體和標記。

教會初期已意識到教會團體的本質,於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中,教會將之確認在《信經》內,以「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教理 811),作為標誌教會的四大特徵。

我們相信教會是唯一的。耶穌建立了唯一的教會,有著一致的信仰,信仰的根源是唯一的天主聖三:聖父、聖子和聖神。(教理 813)教會有著同一的慶典:分散各地的地方教會,雖以不同的語言、文化方式舉行,卻是相同的祭獻,施行同一的聖事,並以多元但卻又相同的禮儀欽崇唯一的天主。教會內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聖神,一個洗禮,一個身體,一個希望,「祂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弗4:6),使各民族重新成為一個民族和一個身體。

我們相信教會是至聖的。教會有著永遠不滅的神聖性,因為耶穌基督是至聖的天主子,祂是一切聖善的泉源,在祂內有聖化人靈的方法――聖經、聖事。耶穌透過教會有形的行動分施天主無形的恩寵,使人達至成聖;過程中,教會的神聖性不會因為人的罪過而失去。教會承認「現世的教會雖然不完美,但已經擁有真正的聖德」,(《教會憲章》48)「...教會為這些罪惡受苦和做補贖,同時也有能力以基督的聖血和聖神的恩賜,去醫治她的這些子女」,以散發出聖德的光輝。(教理 827)

我們相信教會是至公的。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教會包容一切,普及一切。耶穌吩咐宗徒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谷 16:15),其宣講的對象不再限於猶太人,而是所有人都奉召參加天主的子民,基督的教會應遍及普世,以至不同種族、文化、階級、貧富、男女、老幼當中,所有人都是天主所創造和救贖的子女,「教會應向全球發展,並滲入人類的歷史中,同時卻又超越時代和國家的界限」(《教會憲章》9 ),把分散的子女重新聚集為一家。此外教會稱為至公,是因為基督臨在於她內,「哪裡有耶穌基督,那裡就有公教會」。(教理830)她宣講完整的信仰,擁有及施行圓滿的得救方法,被派到萬民中關心一切的人,為世界祈禱,祝聖它和使它整合為一。

我們相信教會是從宗徒傳下來的。耶穌召選宗徒作祂最親密的夥伴,他們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把「復活的信仰」宣揚出去。耶穌親自授權伯多祿作第一位宗徒之長,為管理和牧養祂的教會,並賜給宗徒們聖神,派遣他們到世界各地,作祂可信的使者;透過覆手,將他們的使命和權威賦予他們的繼任者──主教。教宗繼承了宗徒之長伯多祿的職務,以保證和傳遞基督復活的信仰(教理 857)。整個教會就是服從於來自宗徒傳下來的信仰。

教會這四個標記,並非教會自身具備的元素,而是基督給予的禮物,並且要求教會表現出來,這是教會的一個挑戰,使人認出基督的教會,天主臨在的場地和標記。

生活反思/實踐
1.  面對教會的分裂,你如何體會教會的唯一與至公性?我在生活中可以為教會的合一作出甚  麼貢獻?
2.  你如何體會自己是教會的一份子?如何在自身身上體現教會的至聖性?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認識《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GS)(三)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提到教會在世界上的存在意義,可以分為三方面。

第一,教會在世,是基督降生奥迹的延續。正如基督說:「你們不屬於此世,卻生於此世」。

第二,教會是世界上的使命是宗教性的,是人類獲救的超然機構,援助人和社會。「教會尤其醫治並提高人格尊嚴,鞏固人類社會結構,並將人們日常活動,沉浸於高深意義中。所以教會深信通過其成員及其整個團體的活动,可能非常有助於人類大家庭及其歷史的改造,使之更為適合人性」。
   
第三,教會與世界是彼此互助的,「歷代的經驗,科學的進步,潛在於各式文化内的寶藏,都是人性所賴以更充份地表達自身,並替人們開拓邁向真理的新途徑。這一切亦有裨益於教會」。

另一方面,教會與世界的關係,有賴於在俗信友去具體實現。如果整個教會生活於救主降世的奥迹内,信友就是這個奥迹的具體表現,因為我們在現世俗務中的特殊使命,使我們能夠「循着天意,透過世物,尋找天主之國」。

所以,在俗信友在教會内負有對於世界的特殊使命,就是要成為教會和世界的橋梁,幫助建立起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是要「聖化世界」。:「固然,在此世我們沒有永久的國土,而應尋求未來的國土,但如果信友認為可以因此而忽略此世任務,不明白信德更要他們各依其使命滿全此世任務,則是遠離真理」。

憲章提到「牧職」這兩個字,點明了教會必須延續耶穌基督救世的工作,努力傳揚福音,但絕非一成不變,而是要注意到現代人的生活條件。另外,世界在基督内的得救,亦有賴每一個人的努力。「不是口稱『主!』的人將進入天國,而是承行天主意旨,真正着手工作的人才能進入天國。而天父的意旨是要我們以言以行在一切人身上,承認並熱愛我们的長兄基督,而為真理作證,並將天父聖愛的奥迹傳報舆他人」。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2014年11月「學習年」主日彌撒培育活動


追思已亡諸信者

十一月是煉靈月,教會鼓勵信友們特別為煉獄中的靈魂祈禱。在禮儀年曆中,教會將十一月一日定為諸聖節,將十一月二日定為追思已亡諸信者,實在有深厚的意義。因為「我們都是基督的身體。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格前 12:26-27)故此,我們在世上彼此代禱,互相幫助,同樣,我們也可以為亡者祈求,而天上的聖者也會為我們代禱。

今天感恩祭的讀經非常豐富,共有三式可供主禮者選擇。而它們都環繞著同一的主題,就是教會傳統對末世的教導,即所謂「萬民四末」:死亡、審判、天堂和地獄。「死亡」是人靈肉的暫時分離,也是救恩的決定點。為信仰基督的人來說,死亡只是生命的改變,而非毀滅。「審判」是人生旅程終結時,面對天主的最終抉擇。人可以選擇愛人的天主,或是拒絕仁慈的天主,及拒絕愛人。這選擇在人生的旅程中已經開始,且漸漸成形。事實上,人死後
的景況是我們在現世生活中種種選擇所邁向的必然結果。現世生命和將來的永生,會有一定程度的延續。審判後就是「天堂」或「地獄」的終向。「天堂」就是在天主的愛內,彼此相愛共融的狀態,這樣,天主的愛滿全了眾人愛主愛人的心靈,使人充滿光明、平安、喜樂。而「地獄」則是人決定性地拒絕天主的仁慈,拒絕自己,拒絕人,最後永遠地活在絕對惱恨的罪惡狀態當中。不過,除了天堂和地獄以外,教會也相信有一些人,他們雖然死在天主的恩寵和友誼當中,但尚未完全淨化。為這些人來說,雖然他們的永遠得救已獲確定,但在死後仍須經過煉淨,為得到必需的聖德,進入天堂的福樂中(教理 1030)。這就是教會傳統對「煉獄」的信仰。


教理主題:煉獄(最後的煉淨)

首先,我們得承認,在聖經中真的沒有直接提到「煉獄」或「最後的煉淨」這些名詞,但卻不表示沒有這方面的啟示和概念。首先,在舊約瑪加伯下書中就曾提及,瑪加伯為亡者獻贖罪祭(加下12:45)。此外,在新約中,耶穌就曾經說過,假如有人褻瀆聖神,不論今世或在來世,都不會被赦免的 (瑪12:32)。這裡暗示著:有些罪過可在今世得以赦免,另一些則可以在來世得以淨化。此外,在格林多人前書(格前3:15)和伯多祿前書(伯前1:7)中,
都曾間接談及煉淨的火。除了聖經的基礎外,天主教會對「煉獄」的教導主要是來自為亡者祈禱的古老聖傳。教會自古以來,便紀念亡者,並為他們奉獻祈禱,尤其是感恩祭,為使他們得到煉淨,進入與天主的榮福直觀(天堂)中。這做法實在彰顯了「煉獄」的信仰,因為人死後若只得「天堂」或「地獄」的話,實在沒有為亡者「祈禱」的需要(教理1032及教理50)。

「煉獄」的信理與天主教對「罪」的理解,也有很大的關係。在天主教的信仰裡,罪會帶來雙重的效果。首先,人若錯誤地運用了自由,以具體嚴重的行為,拒絕了天主的恩寵,陷於嚴重的罪惡之中,這種狀態在天主教的傳統中就被稱為「大罪」,而大罪的後果就是「永罰」,即完全喪失了與天主的共融,喪失了永生的賞報。另一方面,有些人雖已生活在天主的恩典之內,即以天主作為生命的終向,但在現世的生活中受到罪惡的誘惑,在小的事情上仍貪戀世物(教理1472),對天主有所保留。這種狀態則被稱為「小罪」,而小罪的後果就是「暫罰」,即與天主的共融的減弱,以致暫時未能達到完滿的共融。值得留意的是,以上所提的兩種罪罰,不應視為天主外加於人的報復,而是源自罪惡本身的後果。

為那些生活在「大罪」之中的人,感謝天主的救恩,若他們願意聽從聖神的感召,信賴耶穌基督,藉信德懺悔己罪,透過和好聖事在基督內重生,重新選擇天主為自己生命中的基本抉擇,恢復與天主的共融,則他們的永生已獲肯定,「永罰」也獲赦免,但是,因罪過而傷害了的天人關係(暫罰)仍待進一步的淨化,好能與天主聖三達致完滿的共融。同樣的,為生活中帶有「小罪」的人,也需要這淨化的過程,以修補、促進和加深與天主之間的關係和共融。這個淨化的過程被稱為「補贖」。天主教教理說:出自熱心愛德的皈依,能使罪人完全淨化,以致再沒有任何罪罰存留(教理1472)。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淨化(補贖)的過程實在是一個在現世已開始的過程,只是有些人在今世中未能完成,而需要在死後繼續。這樣看來,煉獄(最後的煉淨)實在不是天主給人的懲罰,而是天主給人的一個恩典的機會,為那些仍未完全淨化的靈魂,在死後可以繼續淨化,最後得以享見天主光輝的聖容。

我們深信旅途中的教會藉祈禱和愛德服務,可以幫助在「最後煉淨中」的靈魂,這是基於「諸聖相通功」的道理(參閱教理958)。的確,教會猶如一身,所有信眾都在基督內共融成為一體。信友,不論是已經到達天鄉的,抑或還在煉獄中做補贖的,又或仍 在現世旅途上的,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分恆久的愛的連繫,以及豐富地交流著所有美好的事物。在這奇妙的交流中,一個人的聖德能使他人受益,遠超過一個人的罪過為他人造成的損害。因此,靠諸聖相通的助力,可使那痛悔的罪人,能更早且更有效地淨化罪罰。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懼怕死亡嗎?你相信死後的生命嗎?你相信在基督再來時,你的肉身也會復活起來嗎?你會怎樣準備迎接死亡的來臨?
2. 你相信煉獄的存在嗎?你有為死去的親友祈禱的習慣嗎?為什麼?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0 月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玫瑰聖母節

因為爭取真普選引起佔領香港行動已經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月,現在還未平息,不知怎樣解決?身為教友,我們可以做些甚麼?

我們可以每日為香港的社情熱心誦唸玫瑰經,因為玫瑰經很有力量和許多祝福,例如:罪人獲得寬恕、靈魂得以淨化、解開人的束縛、窮人獲得幫助、虔誠的人得到自新、無知的人獲得指引等等。

今個月是十月玫瑰聖母月,它跟玫瑰經有密切的關係。10月7日教會慶祝「玫瑰聖母節」,它的來源是充滿奧蹟。四百多年之前,十六世紀的時候,回教國家土耳其極為強盛,它們在地中海擁有龐大的海軍艦隊,企圖橫掃歐洲,消滅基督文化。當時的教宗號召聯軍禦敵,以保全聖教會文化及生命。但是參加作戰的聯軍艦隊力量薄弱,與敵人勢力懸殊。看來沒有出路,教宗唯有呼求天上的母親助佑,通令教會恭唸玫瑰經,以求得勝利。1571年10月7日清晨,雙方艦隊在達勒邦太海峽會戰。戰爭開始前,聯軍熱心恭唸三個小時的玫瑰經。在戰爭時,原本有利於土耳其艦隊的大風,忽然轉向變為有利聯軍,雙方激戰,聯軍終於以弱勝強。

教宗碧岳五世深信這次勝利是唸玫瑰經的效力,所以在1573年欽定10月7日為聖母玫瑰瞻禮,名為「勝利之母節」,紀念天主的護佑,基督徒在這個拉龐多(Lepanto)戰役中,賴聖母的轉禱,戰勝土耳其軍隊的入侵,阻擋了回教勢力入侵歐洲的危機。以後聖教會把這敬禮推廣,於是十月成為玫瑰聖母月。1716年,教宗克萊孟十一世更將這個慶節擴展至整個普世教會。1960年慶節易名為「玫瑰聖母節」。

聖母特別喜愛我們誦唸玫瑰經。1280年聖道明在法國南部和端抗爭的收效甚微,聖母親自傳授玫瑰經給聖人,並囑咐他向普世傳揚玫瑰經,後來聖道明依這個新的武器──玫瑰經,擊敗了異端。1859年聖母在露德顯現時,手拿著玫瑰唸珠,表示聖母對玫瑰經的喜愛。1917年聖母在葡萄牙花地瑪顯現給三位牧童時,也是叫他們「每天誦唸玫瑰經。」可見玫瑰經在聖母的眼中是如何重要。

教宗碧岳九世說:「教會最富有的寶藏就是玫瑰經」。教宗良十三世在1892年頒佈的玫瑰經通諭上說:「玫瑰經的祈禱使人牢記,不忘信德,把教會主要的精神,灌注入日常生活中。」

看來香港沒有出路的時候,讓我們都懷著信德,熱心誦唸玫瑰經,呼求天上的母親助佑,願天主的旨意奉行在人間!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愛主愛人的兩大誡命

基督信仰中的誡命是源於天主不單造生了人類,並且是人的終向。這事實不單刻劃於人的本性之上,並且昭示於基督的救贖工程當中。大能者天主對人俯就施恩,且鍾情摯愛,甚至以苦難救贖。天主在西乃山上頒佈十誡,旨在藉啟示讓人確實認識那存於人內有關誡命的一切〈教理 2070,2071〉。基督滿全一切啟示,進一步讓我們明白誡命的真意,乃人活在聖神的德能──愛內〈教理 204,2055〉。

天主是人的終向,所以最大的誡命就是「你當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瑪 22:37〉當以民出離埃及,來到西乃山接受十誡,其後進入福地,天主都常活在他們經歷的過程當中。以民和天主關係密切,故他們在意識、感情,理智上都極重視這誡命。可是按出谷紀所載,以民的所作所為,仍屢屢犯錯。今天我們身處各重不同的挑戰和考驗,教會教導我們要以信、望,愛來促進虔敬之德,以助我們持守這誡命〈教理 2086,2095〉。

今天所選讀的福音指出最大的誡命還有「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瑪 22:38-40〉。耶穌的教導超越了當時猶太經師的教訓,且極具權威〈參閱瑪 7:28〉。法利塞人把誡命分了輕重,但耶穌在這裡把第二條誡命放在和第一條同等的位置上,成為二而一的愛的誡命,而解釋十誡,必須在愛的誡命光照下,因為愛就是法律的滿全〈教理 2055〉。在以民的歷史上,愛近人源自天主對一切人的憐憫,同情和仁慈。且看今天第一篇讀經,出谷紀 22 章指出那些貧窮弱小的人──外僑人、寡婦、孤兒、窮人。對他們不可苛待和壓迫,否則上主必聽他們的呼號而發怒,「因為我是仁慈的」〈出 22:26〉。原來關懷貧窮弱小的人是雅威憐憫人的特性,祂同樣要求祂的人民不要榨取或剝削他們。今天選讀的聖詠 18 章就是對這仁慈及大能的天主的迴響。愛近人的要求來到耶穌時就大大地提升了〈參閱瑪 5:43-48〉。今天第二篇讀經〈得前〉,保祿宗徒稱讚信徒為模範,因為他們在事奉及藉愛德所作的勞苦都是極佳的。得撒洛尼教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羅馬帝國的文化和經濟的交匯處。他們的德行把兩大誡命都好好地生活出來了。這就成為傳揚福音最強勁的推動力,也為聖神的德能作了最佳的標記。

梵二指出這二而一的愛的誡命實在是我們複雜社會及人與人關係的重要基礎。近代多位教宗均從多方面予以闡明〈GS 第一部分第二章,教理 1877-1948〉。人與人活於誡命內所建設的相互關係,相似於聖三的互相契合〈GS 24〉。「人類的互相從屬」仍根植於人性,是本性的需要」〈GS 25,教理 1879〉。人在密切的互相從屬中,各個的團體/組織必須尊重、承認,考慮其他的團體/組織的需要及合理和合法的期望與要求〈GS26〉。再者,基於與生俱來的人性尊嚴,人必須各依其位,各按其職為相互間的福祉而負責〈教理 1913-4〉。耶穌基督救贖了人類,建立了教會。在教會內人可以體驗到與天主有深邃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建設共融合一,也可以各按其材能為他人服務,促進友誼,營造社會仁愛。由於各人都願意為對方犧牲,付出一己所長,大家就可在團結共融中逐漸增長,直到在天國內達致圓滿〈教理 1939-1942〉。

生活反思/實踐
1. 讀經二有否使我們明白傳揚福音的生活是怎樣的?
2. 我們有沒有什麼思想和事物阻礙了自己去愛主愛人?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0 月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我是上主,除我以外,沒有別的神

舊約中,希伯來人對「天主是惟一真神」的信仰,並非從開始就清楚的。他們對天主的認知是不斷透過整個民族的經歷而逐步形成和增長的。在出谷事件中,他們認識到的天主「雅威」是自有者,解救他們於埃及人奴役中的拯救者,給予他們指引、水和食物的保護者和供給者,又是向他們頒布誡命的立法者。在客納罕地,他們便體驗到雅威的大能和忠信,是一位與他們同行的天主。可惜立國以後,以民漸漸遠離天主,忘記了雅威是他們的真神,甚至開始敬奉其他民族的神祇。國家的墮落導至他們亡國,在這期間,先知們發展和宣揚了唯一神論,認定天主是普世萬物和一切聖德的根源,除祂以外,沒有別的神。今天的讀經一就是在這種背景的了解下寫成的。依撒意亞指出天主是人類的主宰,甚至波斯王居魯士也是天主手中的工具,被揀選去征服各國各地,以及負有解救以色列百姓的使命。

教會選用了聖詠 96 作為本主日的答唱詠,因為其內容充滿著以色列民眾對天主的光榮讚頌 —— 祂超越眾神、萬民都要歸向祂。福音講述一個燴炙人口的納稅故事。時至今天,每當政教出現矛盾時,就連外教人都曉得用耶穌這名句「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去解決爭端。事實上,這福音事件最重要的不是為政治和宗教排難解紛,而是耶穌要提醒猶太人他們是屬於天主的,他們欽崇和事奉的只有唯一的天主,故此要全心、全靈、全意去愛祂。故事中,挑戰耶穌的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便是那些沒有認真遵守誡命的人。他們隨身帶備刻有自詡為神的凱撒頭像的稅幣,是一種向凱撒臣服的表現,並非虔敬猶太人的所為。至於讀經二所選讀的片段,保祿讚賞得撒洛尼信徒的信、望、愛德。而這三種超性德行,一直以來,就是基督徒欽崇天主所需要的基本力量。

天主教對「天主是惟一真神」的教導十分明確,誡命之首也要求我們「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然而,在每一世代的信徒中間,總有些沒有認真相信天主及守好誡命的人。《天主教教理》說:天主是恆常、不變、永遠一樣、忠信、完全公義,全能和全善的主,祂又把自己的愛啟示給我們。所有願意相信天主、對祂表示同意和承認祂的真理的人,均需要信德的幫助,好能聽從祂,對祂有完全的信仰和依賴(參教理 2086,青年教理307)。由此可見,信德是我們道德生活的根源,一切道德偏差均在於「不認識天主」,而第一條誡命便要求我們培養和維護我們的信德,並拋棄違反信德的一切(見教理 2087, 2088),例如刻意或非刻意的懷疑、忽視或拒絕認同真理、異端或背教等。

人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完全看透天主在我們身上的計劃,因而希望天主給他還愛於祂的能力,以及按照愛的誡命而行事的能力(見教理 2090)。望德就是「一股力量,使我們堅定、持續地渴望我們生於此世的目的:就是讚頌上主並事奉祂;渴望那只有在天主內才能滿足的,我們真正的幸福;渴望我們最終的歸宿——天主」(青年教理 308)。有了望德,人便仰望上智的眷顧,不會在世途的艱辛中失去對天主的信德、和拯救的盼望,或以為自身無需愛主愛人和悔改,而妄想得到天主仁慈打救。

對敬拜和事奉惟一真天主所需而又永遠的德行,就是愛德。愛德首先讓我們懂得回應天主的愛,知道我們先被天主所愛,因而願意將自已同祂結合,奉獻於祂(參青年教理 309)。不過,耶穌將愛人與愛主兩者相等(見下主日的福音),所以愛德也使我們因著愛天主,而普愛萬物,接納近人和仇人。人犯罪就是違反天主的愛,但促使我們忽略天主愛的主要原因是對天主的冷漠、忘記還愛於祂、靈性方面的懶惰、及由於驕傲自大而仇恨辱罵天主等。「愛德促使我們,依照全部義德的要求,歸還給天主我們身為受造物所欠祂的一切。虔敬之德使我們具備這種態度」(教理 2094)。朝拜、祈禱和祭獻是我們對天主表示虔敬的主要行為(見教理 2096-2099)相反地,迷信、占卜、拜偶像等行為迷惑人的信仰,影響我們對天主的真正敬禮。綜合來說,信望愛德是第一誡包含的德行,因為它們將信友緊緊地與天主與人連繫,幫助我們度見證的生活,每一位教友都要為這三件天主的禮物而感恩和珍惜,並在自已的信仰生活中繼續增加和鞏固它們。

生活反思/實踐
1) 為現代人來說,最容易陷入那種「偶像崇拜」的行為?你也曾有這種誘惑和行為嗎?
2) 天主為你是誰?(可透過本文有關天主的屬性作反省)
3) 「我是上主,除我以外,沒有別的神」,這句話,在你的信仰路上,有多少體會?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0 月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守瞻禮主日

在第一篇讀經中,依撒意亞先知預言天主為以色列人所預備的盛筵,並承諾「上主要永遠取消死亡;吾主上主要從人人的臉上,拭去淚痕」(依 25:7)。在復活基督的信仰光照下,歷代的基督徒都相信先知其實在向我們預示著在永生中所享受的天國盛筵。初期的基督徒亦將此聯繫到在主日所舉行的感恩祭宴,在第八天,即一周的第一天,天主實現了祂新的創造。主日的感恩宴席,不斷提醒我們基督以此救恩的聖事時刻與我們同在,就如聖詠廿三篇所描述,我們不怕任何凶險,因為上主與我們同在,祂並在我們的對頭面前,為我們擺設了筵席。

今天的福音特別論到國王邀請人民去參與他兒子的婚宴,一個原應非常喜樂的事件,但他們卻以形形色色的藉口推辭。到最後國王吩咐僕人凡是他們所遇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請來赴婚宴,但有些人卻沒有預備好赴宴(瑪 22:1-10)。這亦正好提醒我們,天主每主日都邀請我們去參與祂的筵席,但我們是否有相稱的準備呢?

在論述教會禮儀年節的革新時,梵二大公會議的教長們特別提醒我們主日的重要性:「教會沿用導源於基督復活當天的宗徒傳統,在每第八天,就是確當的稱為主的日子,或稱為主日的那天,舉行逾越奧蹟。在這一天,基督信徒都應該集會,聽取天主的聖言,參與感恩禮,紀念主耶穌的受難、復活與光榮,感謝天主,因為祂曾『藉耶穌基督從死者中的復活,重生了』(伯前 1:3)他們。所以,主日是最原始的慶節,應該提倡並強調,使信友虔誠注意,也應該成為歡樂休假的日子。其他慶祝活動,如非確屬極其重要者,不得超越主日,因為主日乃整個禮儀年度的基礎與核心。」(禮儀 106)

另外,主日亦繼承了猶太人每周守安息日的傳統,雖然「主日與安息日顯然不同;在時間上,每週,主日在安息日之後一日;但為基督徒,主日取代了安息日的禮規。在基督的逾越奧跡內,主日滿全了猶太安息日的屬靈真理,宣告人在天主內的永遠安息。因為法律的敬禮乃準備基督的奧跡,這敬禮的實踐正好預示了一些有關基督的特色:『那些依照舊的方式而生活的人,現在來到了新的希望之中,不再遵守安息日,而遵守主日,因為是在主日,我們的生命因著主和祂的死亡而蒙受祝福』」。(教理 2175)

為讓信友更妥善的參與,教會的規條更確切地規定信友在「主日及當守的法定慶節,有責任參與彌撒」。「無論在慶節本日或在前一天晚上,參與任何地方舉行的天主教禮彌撒者,即滿全參與彌撒的誡命」。信徒有責任參與法定日子的感恩祭,除非是為了重大的理由而不能出席,(例如疾病、照顧嬰兒/病人)或預先獲得自己本堂牧者的寬免。教會亦提醒信友,凡故意未盡這責任者,難免不犯重罪。(參教理 2180-1)

生活反思/實踐
1. 試想想你平常是如何度過主日的?你有完全放下工作,將此日奉獻給天主、家人和社會中有需要的人嗎?
2. 你有珍惜參與主日感恩祭的時間,並感受到天主所給予你的喜樂與平安,與主基督和弟兄姊妹的相處共融嗎?你渴望參與每星期的主日感恩祭,還是感到是一種負擔,常想找藉口缺席?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0 月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認識《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GS)(二)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的中心思想是「集中於人,集中於整個人,即人的靈魂,肉體,心情,良知,理智及意志」。本屆大公會議的重點就是要建立一種「基督宗教的人學」,並且献給世人一個「基督宗教的人文思想」,所以大公會議要從兩方面去論人。

憲章提到人的整體,認為應該從人的整個構造、人的存在以及人的行動去論人。人是由靈魂、肉體、理智、良知和自由所構成。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成,將來要回歸天主懷抱;但從人生的經驗,人又體驗到聖寵與罪過並存。人是需要不同的社團:例如家庭、地方團體,以及整個人類。人有使命管理、改造並按照天主的計劃為人服務。大公會議為了研究人的實質,特別願意從人的具體存在去深究,故此特別關懷人的痛苦、偉大、成功、危機、能力、柔弱,特别是人的死亡奧蹟,從人的具體因素去研究人是今天的真實性,换句話說:不要把人看為一個靜物,而是一個生活的人,亦都是一個生活的時間與空間的人。
   
既然本憲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論人,那就不可以不提到人同他生活的世界之間的關係。但世界是甚麼呢?大公會議向世人宣示:「世界是人類歷史的舞台,世界有着人類奮鬥,失敗和勝利的記錄。在信友看來,世界乃由天主聖愛所造化所保存,雖不幸為罪惡所奴役,卻為戰勝魔鬼的基督,以其苦架及復活所救贖,目的在使它依照天主的計劃獲致改造而臻於完善」。大公會議多次提醒人,世物的秩序是為了人,並且因人而達到最後目的。「如果世物的獨立指受造物及人類社會,擁有固有定律和價值為人類逐漸現、運用並駕馭,則要求這類獨立,是對的。這不獨是我們現代人的要求,而且亦符合天主聖旨。」

先前提到人性的完整,大公會特别强調人的社團特性。因為人的本身需要他人幫助,而人的才幹又使他能幫助别人,由此構成人的社團組織,其中最深的意義就是人彼此服務。另一方面,大公會議亦注意到,因為人的才能或其條件不均等,人應該克服因性别、種族、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等所能產生的歧視,因為這樣會違背天主的計劃。所以在任何社團内都應該注重公義與愛德。

憲章認為,歷史也是論人的一個重要角度,因為人在歷史中努力地求進步,並走向圓滿的境界。聖保祿都認為這一切都是天主的計劃:「一切都是你們的,你们都是基督的,基督是天主的」(格前:三22—23)。這一個重要的觀點,很明顯證實人是萬物的主人,他的使命是使到萬物為人服役,使萬物成為有效的工具。

人類的歷史,雖然從外表看來好像有矛盾,但這一切都不是出自偶然,而每一史實都是天主在計劃中完成歷史最终目的:就是為了使人能够獲得在基督内所完成的天主救恩。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天主的正義和審判

今天第一篇讀經的依撒意亞先知書與瑪竇福音皆以葡萄園作寓言,說出園主設了一個葡萄園
栽種幼苗即他所愛的人,期望在收割時能獲得良好的果子。故事的結果是:「他原希望正義,看,竟是流血;他原希望公平,看,卻是寃聲!」(依 5:7)在瑪竇的寓言中,結果更令人痛心!在快到收果子的時候,園主打發僕人去收果子,卻一個被鞭打、一個被殺掉,而最後連打發去的自己的兒子都被殺掉了(瑪 21:34-38)。

然而,寓言的高峰不是止於葡萄園的結局,而是邀請聽寓言者去回答:園主該怎樣處置那些園戶?(瑪 21:40)「現在請你們在我與葡萄園之間,判別是非。」(依 5:3)兩個寓言故事都非常清楚的指出:基督徒要結好的果子,並接受審判,不然的話,「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瑪 21:43)原來,天主創造了我們,並將祂的真、善、美賜予了我們。祂是忠實的,一直遵守和實現祂愛人的許諾,履行祂的正義。但在世界的終結時,祂會作審判,期望在我們身上結出美好的果實,對祂的愛要作出決定性的回應。

天主的正義和審判的神學概念首先是建基於聖經的主題天主是宇宙萬物的根源,人類的創造者,萬物的主宰。這美善的天主創造宇宙的美麗,祂使受造世界存有秩序與和諧(教理 341),更賜給人作自己行為的主人,允許人以理性分辨善惡,何為真理,何為謊言(教理 1954)。天主創造了萬物之後,並沒有置之不顧,時刻地保存著它們,眷顧它們,給予它們能力,引導它們達到自己的終向。(參教理 301-313)從啟示中我們清楚知道天主是正義的,祂時常喜愛美善,卻拒絕邪惡,徹底的愛了人類,一步步的實現了祂的救恩計劃。

人雖然帶有原罪及多次犯罪,但天主卻是忍耐,給予時間和機會,期望我們悔改,結正義的果實,就一如祂在人的墮落後,並沒有把人類抛棄。反之,「天主還召喚他,向他奇妙地預告邪惡將被制伏,而人也要由墮落中被救起。這一段在創世紀中的記載曾被稱為『原始福音』,因為在那裡首次宣佈了救主默西亞,」(教理 410)天主並沒有預定任何人下地獄,祂不願意「任何人喪亡,只願罪人回心轉意」(伯後 3:9,參閱教理 1037)。為愛我們人類,天父甚至派遣祂的聖子,降生成人來到我們當中作世界的救主,為使我們「成為有分於天主性體的人」(伯後 1:4),以祂的苦難、聖死為我們做贖罪祭,使我們與天主和好(參閱教理 456-460)。

可是,人每每因濫用天主賜予的自由,拒絕善而選擇倫理的惡,屢次犯了罪。在末日審判時天主會按祂的正義來作審判,基督將在光榮中降來審判生者死者,將揭露各人心中的隱秘,並依照他的行為和對恩寵與慈愛的接納與拒絕,予以報應。(參閱教理678-682)此外,天主教會相信人在死後會立即面對基督的審判,領受永遠的報應,我們稱之為私審判:即進入天堂的榮福,或經歷一個煉淨期,或墮入永罰。(教理 1022)

天主以祂無限的智慧和慈愛,自由地創造一個「在過程中」的世界,藉著祂的眷顧,使萬物邁向它最終的完美。(教理 310)天主的正義和審判就在基督身上完全顯示出這真理。當基督將永恆而普遍的王國交還給聖父時,我們要再度看到「新天新地」。那時天主在永生中將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格前 15:28,參閱教理 1042-1050)。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如何理解「天主沒有預定任何人下地獄」?你相信嗎?
2. 反思自己的信仰經驗,你對天主的眷顧和正義有甚麼體會和反省?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0 月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倫理抉擇

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行為的對錯、善惡的準則又在那裡?基督徒的道德價值觀給予我們正面的人生指標,只要我們打開心扉,聆聽聖言和教會的訓導,我們便可在生活中作出正確的抉擇。

在今天讀經一中,厄則克耳先知指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善、惡的行為在天主面前負責。天主是公平的:如果義人變成壞人,他們會因惡事而喪亡;同樣,壞人若改過遷善,遵行法律和正義,他必因善行而生存。先知督促我們要悔改更新,行善棄惡。

聖詠二十五篇是以色列民在困苦中向天主的懇切的祈求,帶出天主公義的審判,在於祂的仁慈寬恕,祂領導迷途者回歸正途。

在今天福音中,耶穌借那位父親召叫兩個兒子到葡萄園工作的比喻,點出信徒的通病。大兒子說去,但卻沒有去;小兒子說不願意去,後來悔悟去了。這正道出我們面對天父邀請時的境況:我們是否願意履行天父的旨意?從口頭的表態到最後的行動,其間的心路歷程峰迴路轉,關乎我們道德行為的抉擇。天主洞察人心,祂著重的並非我們表面的回應和行動,而是希望我們內心的皈依,棄絕罪惡和誘惑,獲得永恆的福樂。

我們怎樣才能徹底的淨化更新,作出合乎天父旨意的抉擇?

正如聖保祿在今天讀經二對斐理伯人的勸喻中指出:基督徒該懷有耶穌所懷有的心情,彼此意見一致。「基督把人圓滿地人展示給入自己,向人揭露其崇高的召叫。」(GS22)我們因著基督,成為天主的嗣子。基督以光榮的十字架把我們從罪惡中贖回,因此我們要隨從耶穌基督的榜樣,行為正直,實踐正義,並與救主結合,祂的心懷作出合乎天父旨意的抉擇。﹙參教理1709﹚

聖經的啟示及教會的傳統都强調道德良心的重要。「天主『賦給人自決的能力』,目的是使人自動尋求天主,並因自由而皈依天主,而扺達其幸福的圓滿境界。」(GS16)人在良心的深處,擁有天主在其心內銘刻的法律,而這法律的呼聲,不斷地告訴人應當好善、行善並戒惡。在來日,人將本著這法律而受審。良心神妙地將法律揭示與人,而這法律的滿全就在於愛主愛人。(GS17)人唯有運用自由,始能向善。雖然原罪的氛圍影響著我們,但藉著天主的恩寵助佑,人有能力、有意識地抉擇為善的方式,在基督內建設美好的人生。

我們如何評定行為的善與惡?

自由使人成為道德的主體,人的行為,就是在經過良心判斷而選擇的行為,可依道德準則來評定該行為是善或惡。人行為的道德性取決於:對象、意向和和環境。(參教理1749-1750)

1.行為的對象——例如:我們用物資救濟窮人,這是一個善行;而偷竊卻是一個惡行。在每個人的良知中,已為善與惡定下了理性的道德標準。
2.行為者的目的或意向——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個別的動機和意向。一個好的行為,例如捐錢助人,原本是好事;但如果目的只是為獲得坊間的讚許,意向並不純正,則令到這個行為偏差了。另一方面,就算我們有一個好的意向(如令朋友快樂),也不能夠令一個壞行為(如撒謊)成為一件好事。
3.行為的環境——我們做選擇時,會面對不同的環境因素。「環境的影響在於加重或減輕人行為道德的善或惡(例如偷竊的數量)。環境也能夠減少或增加行動者的責任(如在生死關頭被迫而作的行為)。環境本身不能改變行為原有的道德性質,即環境不能使一個內在惡的行為,成為良好或正當的行為。(參教理1749-1754)

換句話説,一個道德上良好的行為,是要有良好的對象、目的和環境。因為人總不允許為達到一個善行而作惡事。另一方面,一些具體的倫理行為,因不論怎樣也始終都是件錯事,亦即客觀上的道德惡,因此選擇這些行為便牽涉意願上的錯亂(錯誤抉擇)。(參教理1761)

天主賦予我們自由,使我們能與祂的救恩計劃合作;但當我們妄用自由,拒絕天主愛的計劃時,很易淪為罪惡的奴隸。良心正是我們聆聽天父召叫的心田,受過培育的良心是正直和誠實的。(教理1783)能幫助我們作出良好的道德行為決定。當我們面臨抉擇時,應在信德和祈禱中聽取聖言,並仰賴天主的恩寵,淨化和提升我們對善與惡的認知。好能辨析和回應天主的召叫,並付諸實行。

信仰反思/實踐
1.你有否反思自己日常的行為是否趨向善、遠離惡?你會為自己行為而祈禱嗎?
2.在這星期中,每日就寢前特別作良心的省察,反省自己當天的行為意向是否合乎基督徒道德標準?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9月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懺悔 ( 和好 ) 聖事

天主原是超越的,好像是遙不可及的,但我們在經驗中卻又可覺察到祂的存在。天主在祂的

耶穌基督是天主可見的肖像,他圓滿地為我們揭示了天主的慈愛。今天福音中,耶穌藉著僱用工人的比喻,為我們描繪天主無限的仁慈和慷慨。天主有如葡萄園的家主,主動召叫人到他的葡萄園裡工作,按照協定給予他們應得的工資。因著家主的仁慈,慷慨地給予最後來的與最先來的同樣一個「德納」的工資(參閱瑪20:9-15),雖然為世人看來,好像不甚公義,和我們「多勞多得」的普遍想法不符,但若我們認識到一個「德納」是足以滿足人一天生活所需的工資,我們便能體會到這比喻所希望帶出的,天主對人無條件的愛護和慷慨。

罪惡潛藏在人的內心,使人變得自我、冷漠、自私、驕傲、自大。罪減弱了人與天主的關係,以至人看不見天主的臨在。罪就是忽視天主的愛,離棄那使人成全的天主聖言――耶穌。(參閱青年教理67)

我們得知天主的慈愛,耶穌的召喚,聖神的推動,是為叫罪人離開自己的行徑返回天主愛的國度。耶穌宣講的開始就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瑪4:17)。耶穌基督整個的生命、奉獻、苦難、死亡和復活,為我們敞開了一個全新的、復活的、治癒的生命。那些經過教會洗禮而成為基督奧體肢體的人,都要成為天主的子女,分享天主的生命。

這悔改的召喚不因人接受洗禮而告終止,因為悔改皈依是畢生的,就如福音比喻中的描述,天主無時無刻都在召喚人進入祂的葡萄園中,並給予人足夠每天生活的恩寵。人雖因著私慾偏情,難免有時會跌倒,陷入罪惡當中,但藉著耶穌基督所建立的和好聖事,天主召喚人不斷地悔改,在教會內體驗來自天主對罪人的慈愛、憐憫和寬恕,並分享天國臨現的喜樂。

教會以不同的名稱描述這悔改的聖事:皈依聖事、告解聖事、懺悔聖事、寬恕聖事、及和好聖事。不同的名稱標誌著聖事不同的功能:

我們稱之為皈依聖事,因為它慶祝信徒的生命,人離棄罪惡轉向天主。

我們稱之為告解聖事,因為這是聖事的要素,就是揭露罪惡。司鐸(或主教)代表著我們的主基督,醫治我們心靈的創傷。他既是判官,也是醫生。人一方面承認自己的罪過,一方面是宣告天主的仁慈。

我們稱之為懺悔聖事,因為它聖化罪人的補贖與悔意。

我們稱之為寬恕聖事,因為藉著司鐸在聖事中的赦罪,天主賜予悔改者寬恕和平安。

我們稱之為和好聖事,因為它使罪人重獲天主的愛,與祂和好,同時為了活出天主的慈愛,人亦會與其他弟兄們和好。(教理1423-1424)

梵二後,教會強調懺悔或和好聖事的目標,是達至罪人的悔改。「教友去辦告解,由天主的仁慈獲得罪惡的寬恕,同時與教會和好,因為犯罪時傷損了教會,而教會卻以仁愛、善表和祈禱幫助他們悔改」(《教會憲章》11)。接受這聖事的人需「甘心情願接受所有這些要素:以心痛悔;以口告明;以行為表現完全謙遜和具有效果的補贖」(教理1450)

人只有通過天主的恩賜和聖寵,打開心靈讓聖神推動,才能激發內心真正的懺悔。聖神的力量加上懺悔者的淚水,就是天主對罪人奇妙的安慰和喜樂,而身為教會的一員,我們要為罪人的悔改皈依與天主與人和好而高興,讚美天主!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你的經驗中,那些罪惡減弱了你察覺天主的臨在?你有發現它有一定的模式阻礙你對天主的找尋嗎?
2. 教會要求信徒達到明悟年齡以後,每年至少因所犯過的大罪領受修和聖事一次。你如何體會天主給你的這份禮物?你怎樣透過懺悔、告明、補贖,來領受天主給你無條件的罪赦?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9月
救恩計劃中,處處流露出祂主動地啟示祂自己,並顯露出對人的無限仁慈。讀經一中,天主藉著依撒意亞先知說:「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就如天離地有多高,我的行徑離你們的行徑,我的思念離你們的思念,也有多高」(依55:8-9)。天主對以色列子民的悖逆從不放棄;反之,天主以寬宏慈愛的心,饒恕了以民的罪惡,奇妙地把他們從巴比倫領回以色列,讓他們重建家園。

認識十字架

上主日是光榮十字聖架慶日,教會提醒我們,因著基督的十字聖架,我們才能得到救恩、生命和復活。十字架也是耶穌救贖我們勝利的標記,祂「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天主極其舉揚他,賜給了他一個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斐2:8-9)而十字架敬禮可追溯到公元326年,由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的媽媽聖海蓮娜 (St. Helena)發現了用來釘死耶穌的聖木那刻開始。 

天主教教理第440條:「耶穌藉「自天降下的」人子的超然身分,揭露了祂默西亞王權的真正內容,正如祂藉受苦僕人的救贖使命所揭露的:「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為此,祂的王權的真正意義只有在祂高懸在十字架上時才顯示出來,但只有當祂復活後,祂的默西亞王權才能由伯多祿在天主的子民前當眾宣布:「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

為人看來,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是一種恥辱,是失敗;其實是勝利:十字架是通往復活的路,痛苦是通往光榮的大道。這個代表教會的十字架,是耶穌愛人的最具體的証明,當我們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就知道祂愛我們可以去到幾盡。 愛常是誇張的,趨向極端,趨向無限度,跳過一切框框,超越一切界線。天主的愛也一樣的誇張、過份,甚至可以說超越天主自己的本性:一個本來不死、不受苦的天主為愛人選擇了人的痛苦及死亡。聖奧斯定為這深厚的愛而觸動說:「降生成人為衪還不足夠,衪要被人審判;被審判也不夠,衪還要受人侮辱;受侮辱仍不夠,衪甘願被處死,且死於一種最痛苦的死刑。」

 愛消除相愛者的距離,為縮短天人之距離,天主首先屈尊就卑成了人;為使這距離完全被愛跨越,他降到人性的最深、最脆弱的地方,體驗了人性的死亡;他死得像一個被天主遺棄的罪人。好使世上所有的人,甚至那些與天主距離最遠的罪人,都感受到天主走近他,天主與他同在。在罪惡、痛苦、死亡那些被認為天主不在的地方,藉著十字架的奧蹟,天主以自己的「臨在」填滿自己的「空缺」。

世間一切疾苦是基督之苦的延續。當仰望著十字架時,沒有人可以認為自己孤獨地受苦,因為基督已先於他,偕同他,並為他嚐透了痛苦的深淵。聖奧斯定覺得基督向他說:「我先接受了苦難,為能更實在地幫助你。你懼怕的一切痛苦及死亡,我已在你之前,並為你而接受了。」這個信念使痛苦不再那麼可怕。「當你全心地默思基督為你所受的苦,你怎麼能不安心委順地接受你自己的一份?」

很可惜,今日好多人好像不需要天主,有好多教徒都唔返聖堂,他們不願意見證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而卻是金錢、權力、享樂、慾望等等的崇拜者和追隨者。有些教徒會有這樣的心態,就是當教會受人打擊、批評、名譽受損時,他們或會否認自己是教友,甚至放棄信仰。

耶穌向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要跟隨基督,就要捨棄自己。捨棄的不只是甚麼東西,甚麼物件,而是捨棄自我。

讓我們一起祈禱:主,求你加深我們對你的敬愛,堅強我們的信德,使我們徹底跟隨基督,走十字架的道路,邁向復活的光榮。亞孟。

 拉丁十字
 凱爾特十字
馬其頓十字架













生命之符十字











T型十字架











耶路撒冷十字











聖伯多祿十字












舊科普特十字架










大主教十字












東正教十字架










教宗十字













科普特十字架











洛林十字











聖安德魯十字







馬爾他十字













新科普特十字











盜賊十字










鐵十字











葡萄十字











希臘十字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學習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十七期)


齊來學習,活出基督的容貌吧 !

「亞洲青年,醒吧!殉道者的光榮照亮你們!」這是當今教宗方濟各於本年 8 月 17 日,在韓國主持亞洲青年節閉幕禮時對公教青年所作的鼓勵和勸勉。

教宗特別重視青年人的信仰成長和培育,因為他們正是傳遞希望和活力的一群,故此教宗寄望他們...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救贖

光榮十字架慶日

這慶節起源很早。據說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於公元320年9月14日在耶路撒冷找到了主的十字架。15年後,即公元335年9月14日君士坦丁大帝在耶穌的聖墓上興建了耶穌復活大殿,並在當天隆重地祝聖。主的十字聖架第一次在新的聖殿中被公開高舉展示,供人瞻仰。這便成了本慶日的來源。第五世紀時,這慶節已傳至各個東方禮教會中;到了第七世紀末時也傳到了羅馬。教會傳統在9月14日這天舉行隆重敬禮十字架聖髑的儀式,故此,這慶日在古時也被稱為「舉揚十字架」節。此外,七世紀初時波斯人曾入侵聖地,奪走十字聖架。而羅馬皇帝於公元628年由波斯人手中把聖十字架奪回。這次勝利後來也成了「光榮十字架」慶日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和慶祝主題。

教理主題:救贖
今日禮儀的重心並不是痛苦地追悼被釘死在十架上的耶穌,而是深入地闡釋和慶祝救主十字架的光榮勝利。因著耶穌的緣故,十字架竟由殘酷的刑具轉變成治療與救贖的泉源。讀經一記述以民在曠野中由於抱怨天主和梅瑟而受到了火蛇的侵擾。掛在木竿上的銅蛇成了以民得到治愈的保證,也成了將來十字架上耶穌的預像。在讀經二中,聖保祿採用了一篇優美的詩歌來綜合他對耶穌降生、死亡和復活的神學反省,並以十字架作為整個反省的核心。耶穌甘願放下作為天主子的權利,降生成人,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但這個絶對的「放下」也正是祂獲得光榮和「舉揚」的原因。藉著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耶穌進入了無盡的光榮和權能之中。

在福音中,耶穌透過與尼苛德摩的對話,也帶出了這種「下降」與「上升」的思想。耶穌來自天上,祂的下降是為了人類的得救。而相似在曠野中的銅蛇,耶穌的被舉揚將會為人帶來治療和救恩。耶穌這裡所說的「被舉起」,除了是指祂的被釘外,更是指向指祂將來的死而復活和光榮升天。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被釘和慘死絕對不是毫無意義和「好人沒好報」式的悲劇結局。相反,這是耶穌以其一生的仁愛和服從來承行天主救世使命的終極勝利(教理599)。十字架成了喜樂和光榮的標記,也標誌著天主以善良戰勝了死亡和罪惡,耶穌更藉此完成了為我們的救贖。在神學上來說,「救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它指出了耶穌基督對我們的重要性:就是祂是人類唯一的救主,只有祂可以為我們帶來了救援和醫治。(參閱宗4:12)

在字義上,「救贖」一詞帶有「付出代價以便將東西購買回來」之意。耶穌以無罪之身,承擔了人類的罪過,成了贖價,平息了天父的義怒。耶穌的復活為我們重新打開了通往天堂的大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聖子降生成人,宣講真理,就是希望人能藉此重建正確的良心。可惜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由此看來,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是由於人罪惡和拒絕聽命於天主的後果。十字架也不是一件單一的事件,耶穌的一生都在履行其救贖的使命,而十字架只是整個救贖工程的高峰。聖父看見聖子被釘,也感到傷痛。但祂並沒有立刻介入。相反,祂以另外一個更不可思議的方式光榮祂的聖子,就是使祂從死者中復活。耶穌的復活戰勝了罪惡、痛苦和死亡。耶穌的光榮來自祂十字架上的愛與服從,而正也是這「愛與服從」為我們帶來救恩。耶穌的復活提升了被罪惡所傷害的人性,恢復了天人之間的共融。我們若信賴耶穌的救恩,與祂結合,也必有能力克服誘惑,從罪惡的奴役中被解救出來,分享和分擔耶穌的使命,最後也被提升至天主的光榮之中。

耶穌已離世升天,但仍時刻與教會同在,尤其臨於教會的禮儀之中,繼續祂救贖的工作(教理1069)。耶穌的「救贖」也並不只限於為個人帶來生命的改變,它更影響著全人類的歷史和終極的命運。基督的救恩促使信友們,在生活中實踐所信仰的,直至天上和地上的萬有,總歸於基督元首(弗1:10)。基督的救贖使被罪惡所傷害和分散的人類重新集合起來,成為新的創造,並向那圓滿的新天新地邁進。正如教理所說,第一次的創造在基督內新的創造中,找到它的意義和巔峰,而新創造的光輝比第一次創造的更勝一籌(教理349)。

生活反思/實踐
1.你經驗過耶穌的拯救嗎?耶穌的救贖在你的生命中帶來了甚麼的改變?你願意與他人分享你「蒙恩得救」的經驗嗎?
2.你認同耶穌是人類唯一的救主,所有人都需要祂的救贖嗎?為什麼?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8月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認識《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GS)(一)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是大公會議閉幕前一天最後通過的文献,亦是本屆大公會議最長的文献。

 這份憲章除了有緒言之外,還有一個引言;然後有正文兩大部分,再加一個結論。在绪言裏,論及教會對現代世界問題的關懷。而引言就述說人是現代世界中的處境。正文第一部分是講及教會與人的聖召。第二部分則提到現代世界比較迫切的幾個社會問题。最後在結論中指示信友面對世界應盡的任務。若就整個内容來說,可以看到教會是多麼迫切地願意跟世界交談,而且交談的幅度越廣越好。

在這憲章裏,詳細地討論到五個比較迫切的社會問題。首先是「家庭」,應該加強當中的連繫。第二是「文化」。大公會議強調了人類應該更積極廣泛地探索天主造化的寶藏,並且極力要求保持人類文化努力的自由。第三個問題是「社會經濟生活」。大公會議特別堅持了一點:「人是整個社經生活的創造者,中心與宗旨。」換句話而言,經濟發展必須為人類服務,只是增加產量並不足夠,還要為人提供一種更正義和更尊嚴的生活。教會希望我們幫助貧困者,協助發展中的國家,設立社會機構以保障人類安全的需要,而私人投資要適應地方和人類的需要,防止濫用私人產業的公權,甚至將私人產業當作公有財產。

第四個問題係「政治生活」。大公會議聲明政治權威的必要性,以及市民的責任就是服從。另外,它一再強調自由和愛國的價值,而且承認信友可以懷有不同的政治觀念。最後一個是「國際關係」。大公會議聲明要尊重民權,指責核子武器是罪惡,呼籲廢除被稱為「人類最大創傷」的軍備競賽;又要求人革新思想,在行動上力求和平,支持國際的機構,以及發展國際間的合作。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悔罪回頭

厄則克耳先知在以民被虜往巴比倫後,對以民苦苦相勸。亡國除了是因為國民背離上主的盟約以外,先知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因此需要人個別地改過,並且盡力規勸尚未悔過的弟兄。則33:10-20的經文中,先知肯定天主是慈悲的,願意寬恕悔過的人。今天的聖詠正好是先知的肺腑之言:不要再心硬〈詠95:8-9〉。

瑪竇福音是關於耶穌教訓門徒〈14~18章〉應有操守後的尾段。這段聖經可能反映瑪竇所屬的團體,在生活福音時面對磨擦可以怎樣做──兄弟互相規勸。這規勸之道比厄則克耳先知的規勸態度行前了一步。並非一次規勸便了事,而要一而再,兩人同行後再交由教會去處理。看重基督徒在團體中要好好活出互愛,所以藉著共同祈禱向天主求助佑,促使侮改是重要的。兩人以主名一起祈求常常得主答允。

保祿書信領我們進入讀經的重心。信從基督,一切行實均以愛達致滿全〈羅13:10〉。猶太經師追尋滿全法律,把愛主愛人推崇備至,但偏於在團體及法律之內。如今,基督徒要愛所有的人。這樣去愛使人經驗到真正的自由,超越法律的框架。「你們不可再欠人什麼」
〈羅13:8〉。

欠天主,欠人什麼的,這就實在是人背負著罪過後的重担。耶穌宣講,自開始就呼喚人悔改〈教理1427〉。耶穌主動接近匝凱,匝凱深受感動,賠補過錯〈參閱路19:1-10〉。宗徒保祿在基督召叫後完全改變過來。這是保祿「知罪,蒙恩」的後 果。聖奧斯定的悔過自新是知名的。他在《懺悔錄》中形容悔過會經歷:1.在人生命中處於轉變的張力中;2.經由對過去的生命有所領悟後而達致新的生命整 合;3.感受到罪過被寬恕及受憐憫;4.經歷天主的恩情,召喚去過一個新的及更好的生命。

悔過是一個人徹底改變他生命的終向,轉向仁慈的天主。轉變可以是即時的,也可以在經歷一段時間後逐漸達成。然而,悔改必然涉及整個人多個向度及層面的徹底轉變,並在一生中持續。皈依基督有幾種特性:

(一)按教會一貫理解,皈依涵蓋教會幅度。信仰天主雖然是個人的行為,但並非純粹一個孤立的行為。能够走到相信天主的愛這地步必然和其他人有所關連。信仰是經由人去代代相傳〈教理166〉,而且整個教會團體被召喚去皈依。

(二)皈依並不會停留於人的內在轉化。人需要整全地皈依基督,遂自然表達於外在的行為中〈教理1430〉。

(三)人長大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由於世界上罪惡存在這事實,並且人也有其私慾偏情,故此人在行走皈依的旅途中不時有犯罪跌倒的時刻。唯有信靠天主给予赦罪及重新開始的恩寵〈教理1432〉。

(四)七件聖事不單是人在天主恩寵內長大及成熟過程的標記,也是基督在我們內及在教會內生活行動的事實。基督在聖事內治愈,轉化,聖化我們〈教理1129〉,策動我們不斷在皈依過程上前進。

(五)皈依不會止於接受教會一大堆的教會訓導及條文,或那些使人讚歎的教會文化及藝術,而是要領導我們走到十字架上的天主子面前。皈依就是要與這位愛我們的耶穌基督相依,傾慕衪,以愛去回應衪,居於衪內,讓衪在我們內去愛衪所愛的。

生活反思/實踐
1.閱讀聖經有關匝凱,保祿。他們經由耶穌而悔改。反思有否經由耶穌而侮改的經驗〈衪是我的道路,真理,生命〉,並把經驗寫下來,激勵更新。
2.耶穌囑咐我們互相愛護,在互愛中彼此規勸。這是建設基督徒團體重要的責任和方法。在恰當的情況下嘗試實踐規勸。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基督徒生活中的十字架

本主日的讀經讓我們明白基督徒要怎樣參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祭獻。今天福音承接著上星期的章節,向基督的追隨者作出嚴正的呼籲「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事實上,不少早期的基督徒效法了基督,為了信仰和真理的緣故受苦犧牲。保祿宗徒對耶穌基督這番教訓,一定有所領悟,因此他向羅馬的信徒提出:以身體當作生活的祭品,更新和變化自己,取悅於天主。

至於第一篇讀經,耶肋米亞先知為了「天主的事」不但憂心如焚,屢屢受盡譏諷、屈辱和迫害。然而,先知受苦最吊詭的地方是他好像逃脫不了天主,心裡有團火在燃燒,無法抑制,對天主給予的艱辛使命,雖很想拒絕,卻又欲擺不能。究竟什麼令先知對天主那樣著迷?相信聖詠63正是那些被天主吸引的人的心聲描繪。

《天主教教理》指出「基督的救贖在於此:祂『來...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622),又說「十字架是基督的唯一祭獻...基督叫自己的門徒背起他們的十字架跟隨祂,因為祂為我們受了苦,給我們留下榜樣,叫我們追隨祂的足跡。事實上,祂願那些首受惠者也參與祂的贖罪祭獻...。」(618)

十字架和苦難是信仰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可惜能真正明白並活出箇中意義的人並不多。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對人類的各種痛苦應有深刻的體會。他廿二歲前,已失去全部至親的家人,他經歷戰爭,祖國淪陷,宗教迫害;當教宗後第三年,被行刺受重傷,晚年時受盡帕金遜病的煎熬。不過,他除了像其他堅貞的信徒一樣,給我們立了一個基督徒受苦的榜樣以外,更寫了一封牧函《論得救恩的痛苦》(Salvifici doloris),教我們認識痛苦的奧秘,明白它如何彰顯天主對人的愛,以及我們怎樣分担基督的苦難。

十字架的道理告訴我們由於基督對天主父無限的信靠,死於苦架,第三日光榮復活,因而得到真正的生命。我們作為基督的跟隨者,固然也要在任何環境下學習基督,接受和背負生活中的十字架;就算遭受侮辱、病苦、死亡等威脅,都要忠信於天主,在征服這一切以後,便可贏取新生。

事實上,痛苦本身是沒有救贖價值的,所以基督徒不該尋求受苦。「但是,當他們面對無法避免的痛苦時,若能夠將自己的受苦與基督的苦難相連,就能明白痛苦之於他們的意義。」(青年教理102)。《論得救恩的痛苦》牧函也提到「如果人分擔基督的苦難,也由於他自己救贖性的痛苦,他多少也分擔所有人的痛苦......因著新的內容和新的意義而豐富了這些痛苦。」(SD20)。由此可見,只要我們將各人的痛苦結合於基督的踰越奧蹟內,十字架為我們現世的生活才有積極的意義。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上述牧函中創造了「痛苦福音」這個新名詞。他想表達出基督的「痛苦和祂教訓的生命之言,為那些分擔基督痛苦的人,即祂的第一代門徒和殉道先烈以及後代追隨他們的人,變成了豐富的資源」(SD25),令人可以透過痛苦,發現福音。這痛苦的福音蘊藏著天主的愛,以及一種特殊的力量和恩寵,使人深切的回頭改過,變成完全的新人(SD26)。基督對背負十字架的要求講得很清楚,為了完成這要求,唯一條件是「棄絕自己」。祂又說到達天國的路並不容易,是艱苦和狹窄的。然而,祂邀請歷代每一個信徒來跟隨祂,用各人的痛苦分擔救贖世界的工作,因為這工作是用基督的痛苦,以祂的十字架來完成的。「漸漸地,當每個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精神上與基督的十字架相結合,痛苦的救贖意義,就在他面前揭示了。他不能在自己人性的層面發現這一意義,而是在基督痛苦的層面去發現意義」(SD26)。最終,當人認出痛苦的背後是天主對人救恩的愛時,便會甘願地接受這份邀請,並發現內心擁有平安,甚至是愉快的精神。再者,當他明白他所受的苦,可以連同基督,為其他兄弟姊妹的得救而服務時,他是幫助這種善的勢力延伸下去,為救贖德能的勝利開路。

生活反思/實踐
1.耶穌說:「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你會怎樣了解在生活中棄絕自我?
2.當一個人懂得離開自己的痛苦,走向其他正在受痛苦的人,給他們行善,舒解他們的困苦的話,他會得到一份平安和喜悅。你相信嗎?你願意嘗試「用自己的痛苦去行善,並為受痛苦的人行好」嗎?
3.痛苦是個奧秘,人要完全明瞭十字架的意義,是不容易的。祈求天主賜你敞開胸懷,虛心接受祂的啟示,接受生活中的十字架。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8月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伯多祿在教會內的首席職務

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清楚地宣告,「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天主教會一直以此段經文作為了解伯多祿宗徒在教會內作為首席職務的依據。

但在基督作這宣告之前,福音亦記錄了伯多祿對耶穌基督身份的宣信:「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伯多祿能作此宣信,一方面是他和耶穌一起傳道所得的體驗,但更重要的是天主對他的直接啟示(瑪16:18)。同樣,我們要理解伯多祿的首席職務時,需要先認清此職務不是單獨因為伯多祿個人的功勞和成就,而是源於啟示和基督的指派。

實際上在福音中,作者毫不留情地記載了伯多祿人性缺點的一面,他的衝動及軟弱在聖經中都有清楚的記述,但同時亦詳細描述他在主復活之後的勇敢宣講及主基督再次託付他去牧養祂的羊群。我們了解到聖經作者無意描繪這位宗徒之長為一位完人,反而在聖經中給我們記述了這位與我們一樣擁有人性缺點的人,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接觸到那降生成人及死而復活的天主子之後,生命起了改變與及基督最後交付給他的重大使命。

新約的作者對伯多祿的描述在各宗徒中最為詳細,因為耶穌交給他獨特的使命,就是他在十二宗徒中作首位(參教理552)。但伯多祿履行其宗徒之長的職務時並不是單獨行事的,而是同其他宗徒一起接受宗徒的職務,組成一個宗徒團體(參教理880)並且透過他以「堅固他的弟兄」(參路22:32)。

繼承伯多祿的羅馬教宗與及繼承宗徒們的主教們,延續著伯多祿及其他宗徒們所組成的宗徒團體,彼此聯結在一起。在全世界的主教們,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羅馬主教(教宗)之間,經常在統一、愛德及和平的聯繫之下,息息相通。(參LG22)教理稱這為主教職務的「集體的特色」(參教理877)。

梵二在論及教宗的職務時重申梵一的教導:「羅馬教宗,以基督代表及整個教會牧人的職務名義,對教會有完全的、最高的、普遍的權柄,時時都可以自由使用。不過,主教團在訓導與牧權上繼承宗徒團,而且就是宗徒團的延續,只要與其首領羅馬教宗在一起,而總不與此首領分離,則對整個教會也是一個享有最高全權的主體」(LG22),故此教宗對主教們和信友群眾,是一個永久性的、可見的統一中心和基礎(LG23)。

伯多祿首席權這職務是獨特的,一方面因為它是源於基督的直接託付,所以他對教會擁有完全的、最高的、普遍的權柄,時時都可以自由使用。但同時這權柄亦必須常在共融中完成。我們不能把教宗這職務與託付給全體主教團的使命分開,因為這些主教們也都是「基督的代表和大使」,而教宗亦是這「團體」(College)的一個成員,而主教們在職務上則是他的弟兄。(參《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95)

教理指出,「為使教會由宗徒們所傳授的信仰保持純真,身為真理的基督,願意教會分享祂的不能舛錯性。天主子民『透過信仰的超性意識』,在教會活的訓導的指引下,『毫無失誤地依附信仰』。(教理889)

為防範信仰上各種錯誤和缺失,保証信友們可以無誤地宣認真正的信仰,因此教宗連同所有主教的牧民任務在於留心看管,務使天主的子民能生活在使人自由的真理內。為完成此項任務,基督賦予牧者們在有關信仰和道德的事上,擁有不能舛錯的神恩(參教理890)。這亦是教宗履行其主教團首席職務的一項重要恩寵。

生活反思/實踐
1.你有否留意教宗的動向,並為他的工作祈禱?
2.在這星期中,特別閱讀教宗的每周教理講授,並在日常生活中作反省和實踐。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8月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領聖體的方式」

每年五月至六月教會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原本的七月一日的「耶穌寶血節」後來因禮儀革新被刪除。耶穌寶血節原於第十六世紀時開始於西班牙,後傳入義大利。一八四九年,教宗碧岳第九世由流亡中重返羅馬,為感謝主基督,詔令普世教會慶祝耶穌寶血節,日期定於七月一日。其實,耶穌聖體與耶穌寶血本是同一奧跡,應合在一起慶祝。禮儀年度革新之一般準則的官方詮釋說:「基督至聖聖體節其實也是對主耶穌基督之至尊寶血的慶典,一如在彌撒與日課的經文中,以及教宗伍朋於一二六四年訂立此慶節的詔書中所清楚顯示的。」

相稱地「虔誠恭領主的聖體寶血」是大家所認同的,也是格前11章所教導的:「我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就是宣告主的死亡,直到他的再來」,且是大家都在努力實踐的。不過,領受的方式是多元的,東西方教會在歷史中,都有不同做法。這些方式和做法不能以優劣來比較,因為都是因時制宜,按照處境,為達到目的:相稱地「虔誠恭領主的聖體寶血」。

教會當初,基本上「虔誠恭領主的聖體寶血」的方法,是在神職人員領受聖體寶血後,教友便走上祭台前,站立,恭敬地以雙手從司鐸手中接過聖體,放入口中虔誠領受,然後到執事所拿的聖爵,口喝聖血;後來也有用吸管領受,或將聖體蘸聖血給教友領受;這些做法,各地大同小異;當時所用的麥餅是有酵餅。

第三世紀時,在舉行主的祭宴(彌撒)後,教友會把聖體帶回家,或送給未能參加聚會的教友(病人、囚友、臨終者)。亦有隱修士在主日領聖體寶血後,把聖體帶回隱修山洞,每天恭領。這做法,一直到了第四世紀教會昇平後,聖堂林立,聖體便保留在聖堂,不再帶回家中;隱修士也群居生活,設立聖堂,且漸漸有每日彌撒。

第四世紀耶路撒冷的聖濟利祿,也教導新教友要把手做成十字寶座,恭領聖體。當然,教父們也時時提醒和告誡教友不要輕率或不小心掉了聖體碎屑。

「你要注意:絕不可把祝聖過的餅和酒,當做平常的餅酒,因為按主基督的肯定,這是他的體和血。無論你的官感怎樣,你的信德要堅定不移。……當你前來時,不要攤開你的手掌或手指,但把你的左掌放在右掌上,做成寶座迎接君王,把手掌彎起如同杯狀,去接受基督聖體,並答應:Amen。用你的眼睛注視聖體,使你的眼睛得到聖化,然後領聖體。但務須小心,一點碎屑也不能掉,因為掉了一點碎片,也就是掉了你的部分肢體。……領受基督聖體之後,(你)再前去領受他寶血之杯。不要伸手,但要鞠躬和回應「阿們」,以表示你的欽崇敬拜。你領受基督寶血而得到聖化。……然後等待祈禱,並感謝天主,因他使你得享這奧蹟。」(聖濟利祿•耶路撒冷,+387年,《釋奧要理講授》 4; 5.21)

不過,教父們關心的不只是外表上虔誠恭領聖體寶血,更要在實際生活中,愛護和珍惜基督的肢體,猶如金口聖若望(+407年)所說:「你們尊敬基督的聖體聖血嗎?當他赤身露體時,你怎可掩面不顧!不要只在聖殿裡以綾羅綢緞來尊敬他,而在聖殿之外任由他裸著身體,飽受飢寒。事實上,曾說『這就是我的身體』的那位,也同樣說過:『當你們見我飢餓時,給我食物……你們為最小的一個做,就是為我而做。』祭台上的基督聖體,並不要求外衣,而要求純潔的良心;在聖殿外的他,所需要的是切實的照顧。我們要學習以基督所要求的方式來尊敬基督。祭台上擺滿了黃金聖爵,而他卻飢餓至死。那又有什麼意思呢?還是先讓那捱受飢餓的他獲得溫飽,然後再用剩餘的來布置祭台吧!難道願意獻上黃金的聖爵,而不願獻出一杯清水?這為他有什麼益處?你能為祭台舖上金紗錦墊,而不給赤身露體的他一件必須的衣服,這為你有益處麼?當你布置他的居所時,請勿忽視你在困苦中的兄弟,因為他比前者更為尊貴,他才是主真正的宮殿。」(瑪竇福音講道集65,2-4)

到了九世紀之後,許多教友教理知識有限,對聖體聖事的了解,比較粗疏,許多牧者一方面強調教友要以虔誠相稱的生活來準備領受聖體聖事,另一方面也極力強調耶穌實體親臨餅酒形內。當時,大部分教友懷著敬畏之怕情,寧願朝拜聖體,而不敢妄領聖體,以免冒犯基督。同時,也有一些地方,為怕有人別有用心,把聖體拿去褻瀆,故漸漸發展出司鐸直接把聖體放入領受者口中的做法(878年Rouen會議)

十一世紀後,大部分成人教友因怕褻聖,不敢妄領聖體,故一般情況下,領聖體聖血者,大部分只是兒童了;為怕兒童不小心,掉了聖體碎,故順理成章,司鐸也直接把聖體放入兒童口裡;且也漸漸不送聖血了。到了十二世紀,為剛領洗的嬰兒送聖血的做法,也完全式微。

同時,由於教友已普遍不領聖體,也不會由家中造餅送到聖堂作獻禮,故漸漸改由修道院製造彌撒專用的無酵餅。十二世紀時,已盛行用小圓形無酵餅成聖體,方便直接黏在教友舌頭上領受。1439年翡冷翠大公會議,才指示西方教會一律採用無酵餅舉行彌撒。

十一世紀之後,由於強調敬禮聖體,西方教會才漸漸發展出跪下虔誠張口領聖體的做法;且為兒童也是很方便的做法。

事實上,十二世紀之後,大部分教友情願以最大熱情虔誠朝拜聖體、明供聖體、舉行聖體(聖血)遊行、神領聖體等,勝過實在上領聖體寶血;好像領聖體聖血只需由主祭司鐸代表領受,便足夠了;教友只需虔誠瞻仰便好了。於是,教會為矯正弊端,遂在1215年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規定教友每年至少一次辦妥當告解和善領聖體。

(今日東方拜占廷教會把聖體混入聖血中,以銀匙把聖體聖血直接滑入站著的領受者口中。)

(1950年代,仍有教友被教導,不要咬聖體,咬了,聖體會流血。)

教理主題:病人傅油聖事

今個主日的讀經環繞著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天主賜予人類救恩的普世性;一如聖詠中所描述的境況,「萬民都要踴躍歡欣,你以正義統治世人,且在地上領導萬民。」(詠67:5)既然救恩是普世性,遵守天主的誡律也是一視同仁,所有歸依上主,事奉祂、愛慕祂的僕人都要守安息日。天主還這樣安慰說:「固守盟約的異邦人,我要領他們上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祈禱的殿裏歡樂。」(依56:6-7)

透過先知們的宣告和描述,我們得知天主對人類的救贖是無分種族、文化、權位,而且祂的恩賜和召選是「決不會撒回的」(羅11:29)。今天的福音,耶穌回應了當時被猶太人所鄙視的客納罕人的請求而治好這婦人的女兒,就是一具體例子。當中值得注意的是耶穌稱讚這客納罕婦人的信德,並以此成為醫治她的理由。這事件清楚顯示了一個新時代已經開始,一個建基於對耶穌的信德而不是梅瑟五書的新盟約的恩寵時代的展開。福音中的醫治時常被看作為默西亞時代的徵兆,且在耶穌身上一一實現出來。

今天的教理主題:病人傅油聖事,正幫助我們更廣闊的去認識天主的醫治行動是無分彼此和如何透過耶穌賜予病人聖神的恩寵。耶穌以此聖事的職務交託給教會作為天國臨現的標記,且叫世人知道是因着信德使人獲得安好及治癒。

當談及病人傅油聖事時,讓我們先明白痛苦和疾病的意義。天主教不相信也不認為痛苦和疾病是天主對人的懲罰,因為連天主子也承受我們的脆弱,擔荷了我們的疾病(瑪8:17)。耶穌基督治癒病人是天國來臨的標記。耶穌的治病事件宣告了最徹底的治癒,就是藉著基督的逾越,戰勝了罪惡和死亡,「基督藉著十字架上的苦難和死亡,賦予痛苦新的意義:從此,痛苦可使我們肖似祂並結合於祂為救贖世人所受的苦難。」(教理1505)

一直以來教會以祈禱和臨在關懷患病的人,並邀請他們在痛苦中仍然堅強,信靠主耶穌。梵二的《教會憲章》,繼承聖經和教會的傳統,一再強調,「在為病人傅油,司鐸
為病人祈禱時,整個教會都向受難而勝利的基督為病者求託,求基督撫慰救助他們(參閱雅5:14-16),並且勸導他們和基督的苦難聖死甘心合作。」《教會 11》

其實這些體弱患病的經驗確實可提醒我們人的脆弱、有限和最後的死亡,以及人所積存的灰心喪氣、失望等。然而,透過家人、朋友和教會的愛和關懷,患病的人能得到信仰的更新及增強對這位願意為人類甘心受苦至死的主耶穌基督的信德。因此,教會教導我們,病人傅油聖事不祇是「進入生命末刻者的聖事」,也是「為了疾病或衰老,信友開始有死亡的危險」,都是適當時刻領受此聖事的(參閱《禮儀憲章》73)。況且,這聖事的恩寵能為病人帶來安慰、平安和勇氣,好能以基督的精神,忍受疾病或年老的痛苦(教理1532)。此外,施行病人傅油聖事時必須以聖道禮來進行(除危急情況外),並在家人陪伴下,教會在諸聖相通中為病人的裨益代禱,慶祝這聖事(參閱教理1522)。

基督憐憫人、特別那些患病、受苦的人。祂多次治好各種殘疾的人,顯示「天主眷顧了祂的百姓」(路7:16)以及天國臨近了的實況。願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能慷慨地、以憐憫的心實踐耶穌基督所教導的和實行的,去回應受苦患病者的需要:「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瑪25:36)

生活反思/實踐
1. 聆聽了今日的福音後,你對耶穌的醫治與病人傅油聖事有甚麼感受和新的領會?
2. 教會為病患者施行病人傅油聖事提醒我們,教會是履行默西亞救恩的信徒團體,你是否有這意識並願意在生活中實現天主的救恩於普世,特別是關顧那些正在受不同疾病苦痛折磨的人?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