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2014年4月「學習年」主日彌撒培育活動


教理主題:原罪與社會的罪惡

今天的讀經以瞎眼/復明和黑暗/光明的主題繼續在這四旬期裏幫助教友和候洗者,藉著聖言以獲得淨化和光照,悔改更新,來迎接主的逾越慶典。

在第一篇讀經所敘述的有關天主揀選了達味而不是他的兄弟接受傅油的故事中,正正向我們指出人的盲視;人是沒能力像天主一樣的看見和認識真理,
「因為天主的看法與人不同: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撒上16:7-8)。並且罪可使人瞎眼,看不到天主為我們人類和世界的旨意。

雖然如此,聖保祿卻告訴我們:「從前你們原是黑暗,但現在你們在主內卻是光明,生活自然要像光明之子一樣」(弗5:8),意思是指出我們透過洗禮,已不再在黑暗中生活,而要結光明的果實,即各種良善、正義和誠實,並有責任去根除世上社會的罪惡(Social sin)。

原來罪,不單是原罪或本罪,也包括由人類累積和不斷選擇背向光明而產生的社會的罪惡。「罪過使人們互為同謀,促使私慾、暴力和不義在他們中間為王。罪過引起反對天主美善的社會處境和制度。『罪惡的結構』是許多個人的罪過的表現和結果。罪惡的結構反過來又引誘受害者自己去作惡。就類比的意義說,它構成『社會的罪惡』。」(CCC1869)

若望福音中耶穌治好胎生瞎子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到那些頑固拒絕接受耶穌是世界的光(若8:12)的人才是真正的瞎子。其實所有人都像這個胎生瞎子一樣,因著原罪的關係本來處於「黑暗」的罪惡世界中,即處於罪的境況中;但我們卻可因著光明之子,追隨真理而重見光明,脫離黑暗。不過,這還不是故事的高峰。原來這故事的巧妙是接着指出:個別人的盲目可構成群體的盲目,造成嚴重的損害和罪惡。瞎子的隣居、在街上曾見他討飯的人、他的父母,甚至法利塞人對瞎子復明的質詢、懷疑和否認是由於他們不肯相信使他重見光明的是耶穌,反而一直說出真話、相信耶穌是默西亞的瞎子卻最終被趕出會堂,這不就是一個由個別人對「光明」的拒絕而累積產生的群體性的「社會的罪惡」例子嗎?

的確,原祖背命的後果使他們因原始義德所享有的和諧被破壞;靈魂上的精神官能對身體的控制也被摧毀,與受造物的和諧也告決裂和疏離。(CCC400)原罪及人類所有本罪的後果,使世界在整體上陷於一種為罪所奴役的局面,即「世界的罪惡」(若1:29),它是由團體環境和社會結構對個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人類罪惡的結果。(CCC408)

那麼,人是否就此永遠沉淪於各種邪惡中?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教會清楚指出邪惡不可能出自美善的造物主,在救恩歷史中,我們知道人因惡魔的誘惑,多次拒絕承認天主為其根原,濫用其自由,為黑暗所蒙蔽,不事奉天主而事奉受造物。同時,人亦發現自身沒能力,有效地去克勝罪惡的攻擊,受到罪惡的束縛。但天主卻為了我們,為救贖並加強人類,而降來此世,革新人的內心,把人從罪惡的奴役中解救出來。(GS 13)

「原罪的道理可以說是福音喜訊的『反面』,這福音就是耶穌是眾人的救主,眾人都需要救恩,而救恩是藉基督賜予眾人。」(CCC389)然而,事實上人類整個歷史充斥着反黑暗勢力的鬥爭。人既生活在這鬥爭中,又想堅定於善,則必須作戰,仗賴天主的聖寵,打好這場硬仗,努力奮鬥,保持完整無失,一如保祿宗徒所勸勉的:「你們不應與此世同化」(羅:12:2)。(GS 37)

最後,讓我們以今天彌撒中頌謝詞的禱文作為文章的完結,向天父呼求:願基督藉著降生的奧蹟,引導在黑暗中行走的人類,進入信仰的真光;又藉著重生的洗禮,使生於舊日罪惡奴役下的人類,成為你的義子。亞孟。

生活反思/實踐:
1.在近期的生活中,我有沒有一些「瞎眼」、「處於黑暗」的信仰經驗?是甚麼矇蔽了我而看不到光的照耀?
2.嘗試留意社會上的一些事件,會否因為人(我們)的盲目而導致?造成了甚麼後果? 我(們)可如何彰顯主的光明?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信仰是禮物

教理主題:信仰是禮物

信仰是天主的恩賜,凡謙虛祈求的人便可得到。但尋覓的人必須用行動來配合,作出回應。我們如接受天主所賞賜的豐盛人生、就要離棄不義的生活,信從福音,分享基督的生命,以愛德彼此擔待。

慕道者報名參加慕道班,看似是自己主動敲門,尋覓人生意義。漸漸聖神會讓他們明白,信仰不單只是追求一種知識;更需要對創造萬物的主宰全然的信賴和交託、對真理的服從。這是一份天主作主動而善意的贈予,讓「聖神感動人心,使它歸向天主,開啓心目,賜給『眾人同意與信服真理的喜悦』」。(教理153)

教會在四旬期的第三、四、五週為候洗者舉行考核傅油禮,意義深遠。如本週的三遍讀經,主題環繞著水及聖神,透過具體的描述,邀請信友和候洗者一起反省皈依的過程及洗禮的意義。勸勉信眾以悔改、更新的心情,妥當準備復活節的來臨。在第一篇讀經中,梅瑟依照上主的吩咐,拿著棍杖,擊石出水,解救以色列子民在曠野飢渴之苦。選民的埋怨與梅瑟堅信而有力的行動成强烈的對比。「信的確是真正的人性行為,只有靠聖神的恩寵和祂內在的助佑,我們才能相信。」(教理154)

在讀經二中,聖保祿宗徒闡釋:我們都是「因信成義」,意思是我們「因通過相信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恩寵而成義。」我們在未認識主時,備受各種貪慾和逸樂所奴役;是無罪的羔羊──基督,甘願順從天父的意旨,傾流寶血,為我們作贖價。耶穌基督是真人,祂以天主子(真天主)的身份進入人類歷史中,參與救恩行動,修補了我們因原罪與天主破損了的關係,賦予機會與天主和好,令我們「本著希望成為永生的繼承人」(參閲鐸3:7),可以和祂一起親切地稱天主為「阿爸、父呀!」並領受聖神的護慰,由內而外煥然一新,獲享永恒的生命、分享天主的光榮。(參GS22)

聖保祿宗徒强調這並不是我們本著義德所立的功勞,而是出於天父的憐憫,藉著聖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禮,救了我們。這證明天主是怎様的愛我們。(參閲鐸3:5)

許多徘徊在入門門檻的弟兄姊妹們,心中存著有這個疑問:「信主,在心中,不是已經足夠嗎?何須領洗入教?」

聖洗聖事的意義,在今天的福音中有詳細的表述。耶穌主動在井旁向無知的撒瑪黎雅婦人取水喝,逐步引導婦人認識活水,顯示自己就是一默西亞──人類的救主,令她明白只有這水在她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4:14),並帶出了皈依的真義。水泉就是活水,只有活水使人得到永生。「凡信從我的,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意即信仰基督的人將要領受的聖神(若7:38,39)。基督是獲得永生的唯一途徑,藉聖神的光照,人認識耶穌,從而認識天父對世人的慈愛。

基督主動打破宗教、文化、風俗的界限召叫撒瑪黎雅婦人,彰顯信德的功效,她對主耶穌的稱呼由「先生」、「先知」到驚覺眼前人就是默西亞。基
督耶穌今天仍然超越時空,渴求迷途羔羊的皈依。梵二大公會議肯定天主拯救普世萬民的意願,天主給所有人(包括那些仍在自己宗教裡找尋真神的人),得到救恩所需要的恩寵,為叫世界藉著祂而獲救。(参閲LG 16)

主親自肯定,人為獲得救恩,聖洗是必要的。祂也命令門徒向萬民宣講福音並為他們授洗。為那些已經聆聽到福音而可能要求聖洗聖事的人來說,為獲得救恩,洗禮是必要的。除了聖洗以外,教會不知道還有甚麼方法可確保人們能進入永恆的福樂;因此,教會小心翼翼,唯恐忽略主所託付的使命,讓所有能夠受洗的人都「由水和聖神重生」。天主把救恩與聖洗聖事緊密相連,但祂自己卻不受祂的聖事所束縛。(教理1257)

因此,我們每位接受洗禮的信徒,應懷著感恩的心情,以子女孺慕孝愛之情、捨棄舊我,不斷淨化、更新,以心神、真理朝拜天父;同時也要加入收割的福傳工程,一如丢下水桶的撒瑪黎雅婦人,為主作證,成為未信的人認識主耶穌的工具。撒瑪黎雅婦人的皈依過程,值得我們深思。

生活反思/實踐:
1. 撒瑪黎雅婦人與基督相遇後,急不及待告訴别人耶穌所説的一切,我們作為新教友/資深教
友,有沒有這份熱忱、急切地將基督的喜訊傳給他人?
2.請反思你曾在甚麼情景下與基督相遇,你相信祂此刻仍渴求你的回應、並給予你活水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3月

認識「教會憲章」(Lumen Gentium)(三)

《教會憲章》第五章〈論教會內普遍的成聖使命〉,簡單而言,是說明教會中所有的成員,聖統階級、修會會士和平信徒都被召成聖,每個人在自己生活環境裏面追求愛德的成全,以適合教會及配合個人的方式,實踐福音。事實上,教會沒有要求所有信徒成為聖人,只是希望我們能以聖人為榜樣,以成聖為目標,一生不斷深化信德而已。
   
第六章〈論修會會士〉,告訴我們修會會士對教會的重要性。他們在所屬嘅修會之下,回應福音召叫而自願選擇過貞潔、服從、貧窮的獻身生活,並且為被稱為基督淨配的教會爭光,以各種方式慷慨服務世人。所以,雖然修會會士不是神職人員,但絕對值得我們敬佩的!

至於第七章〈論旅途教會的末世特質及其與天上教會的聯繫〉,提及到各位信徒在教會內共融,是不會受歷史、地域所束縛的。不管他們活多久,不論他們的成就如何,他們是旅途中的朝聖者。他們走在與他們天上的兄弟姐妹相聚的路上。從某程度上說,尤其是在禮儀中,他們已經在一起了。因此,為煉靈祈禱,邀請天上諸聖為信友祈禱,體現了教會「諸聖相通功」的要理。

最後的第八章〈論基督及教會奧蹟中的天主之母榮福童貞瑪利亞〉,詳細地描述了「榮福童貞在聖言成人和神秘身體奧蹟裏所擔任的角色,以及獲得救贖的人類對天主之母所應盡的義務。」將聖母視為「教會之母」,是信友信德的典範。

讀過整份《教會憲章》後,我們對教會是否多了點認識呢?除了知識層面外,我們是否需要信友多些承擔在教會內的角色呢?就讓我們好好反思吧!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我們光榮的希望

四旬期是逾越節前四十天的準備時期,同樣是候洗者進入領洗前的「淨化和光照」時期。整個階段實是一個成聖的召喚,信友與候洗者一同反思和準備領受入門聖事。在召選與忠信上,不斷淨化自己的心思意念,面對挑戰仍然忠信於天主,克服私慾偏情,追隨主耶穌基督,在教會內分享天主神聖的生命。

每年四旬期第二主日的選經都會論及聖祖亞巴郎,他是我們每位信徒被天主召喚成聖的典範。讀經一講述亞巴郎蒙天主召選,離開多神的族群,從熟悉的生活環境遷往陌生的客納罕地,目的是度一個聖潔的生命。亞巴郎聽從天主的指引,接受未知的新挑戰。信德總帶著一點冒險,卻換來天主的祝福;亞巴郎最終成為日後以色列民族的祖先和福源。聖經中多處論及天主是聖潔,和人努力朝向聖潔的可能(參閱肋19:1-2,伯前1:16,得前4:3 )。一切由天主對人的召喚開始,召叫與承諾,使命與祝福,是天主召喚人並存的元素。

聖經傳統中,光榮只屬於天主,也只有天主是光榮(參閱出24:15-17,出33:18-23)。但是透過耶穌基督,人可參與並分享天主的光榮。今日福音講述耶穌帶著三位特選的宗徒來到一座高山,並在他們面前改變了容貌,耶穌的臉變得像太陽的光輝般照耀,而他的衣服也變得潔白如雪,這神秘的經驗使伯多祿深感驚歎,縱然感到自身的不足,卻被天主的光榮吸引而得到轉化。雖然只是一瞬間,但是伯多祿已經感受到這是多麼美好(參閱瑪17:4 ),使他日後堅定信念,一生服從主耶穌的訓誨,為基督的福音宣講和見證。

修德成聖要求人按照天主的旨意生活,但是這並不是一種盲目的行為。今天的讀經二和福音正給我們講述了這一點。聖保祿宗徒把天主的召叫看成恩寵,若是要接受這恩寵,需要「依賴天主的大能」(弟後1:8 ),因為天主為忠信於他的人,準備了不朽的生命,而這圓滿的效果藉著耶穌基督已啟示出來(參閱弟後1:10 )。

成聖不是一小撮人的專利,梵二大公會議肯定普遍成聖的使命,並教導基督徒成聖並非因自己的善工,而是因為天主藉著耶穌基督賦予人的恩寵。傳統上,西方教會稱之為「聖化」恩寵,所有因基督而受洗的信徒,要成為天主的子女,既是天主的子女,就是基督奧體的肢體,(教會憲章40 ) 凡與他結合的人,必反映出聖德的光輝。聖保祿作證說:「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祂的人,就是那些按祂的旨意蒙召的人,獲得益處,因為祂所預選的人,也預定他們與自己兒子的肖像相同,好使他在眾多弟兄中作長子。天主不但召叫了祂所預定的人,而且也使祂所召叫的人成義,並使成義的人分享祂的光榮」(羅8:29 )。(天主教教理2012 )因此,耶穌基督的光榮就是天主子女分享祂光榮的希望(參閱哥1:27 )。

福音中耶穌顯示的聖容,就是他光榮復活的預告。標誌著接受基督光榮復活的先决條件就是「聽從他」――接受他的苦難和死亡(瑪17:5 )。所有被召叫走向聖潔路上的人,需要懷著信德,在生命的各種挑戰中,敢於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堅守真理,跟隨基督。天主教教理指出:「要走向完美的道路是通過十字架。沒有犧牲、沒有屬靈的戰鬥,就沒有聖德可言」。( 2015 )

基督徒務要在天主聖神內聽從天主的說話,懷著愛慕之情,追隨基督的貧窮、謙遜、背負十字架,在每天的生活、職位和環境中,發展個人的特質和天賦,以開放的態度與他人合作,彼此擔待,在愛德中增進人與人,團體與團體,天國與整個世界的關係。那些願意從天父手中接受一切:貧窮、疾病、痛苦,仍能與受難的基督契合在一起的人,主必在他們略受痛苦之後,親自來成全、堅定和穩固他們(參閱伯前5:10 )。( LG41-42 )

基督承受我們的軟弱,以無私的愛情為罪人傾出自己的生命。所有願意與基督同死同生,在教會內活出福音生命與使命的人,將會進入他光榮的國度,承繼天主給予人光榮的冠冕(參閱弟後4:8 )。

生活反思/實踐:
1.生命中有什麼阻礙你對天主的信靠?
2.在皈依的歷程上,你如何覺察天主對你不斷的召叫?在思言行為上如何聽從耶穌的教導你如何經驗天主對你的祝福?
3.你何時體會到你是他人的祝福?吸引他人歸向天主?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3月

「學習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十五期)


不斷學習、時刻悔改

趁著這個學習年,我們要加倍學習去轉化自己,使自己能更肖似基督,即思想像基督,說話像基督,生活像基督,行為像基督,並效法基督對天父那份徹底的服從:「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 惟獨事奉他。」(瑪4:10)...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神聖的召選

四旬期第一主日

今天是四旬期第一主日。在梵二之後,教會已經將這個時期恢復稱為「四旬期」,並恢復它原來的精神,就是整個教會--包括慕道者和教友,一起以「慕道」和「更新」,積極地準備自己來慶祝主的逾越奧蹟(即基督的死而復活)。在這個時期內,候洗者透過甄選禮、考核傅油禮等,來準備領受入門聖事,而教友也在此時期重溫他們所接受的救恩,並以悔改、補贖、修和來重新經歷主的逾越。在現時的禮儀年曆裡,今天也是為慕道者舉行「甄選禮」的日子。藉此禮儀,他們正式成為教會的候洗者,並準備在復活節夜間慶典中領受入門聖事。在這最後的準備階段中,候洗者們藉著福音的光照和淨化,並在教會的祈禱和支持下,漸漸地死於自我,與基督一起邁向復活。

今天的讀經與「人的罪惡與救恩」這主題有著密切的關係。讀經一的「創世紀」指出原祖父母的過犯,就是在魔鬼的誘惑之下,產生了驕傲的心態,妄想與天主平等,甚或超越天主。原祖父母不願意承認天主才是天地的主宰,不願接受天主的善惡標準,而妄想以自己的智慧作為是非黑白的準則。這使人掉進罪惡的痛苦和深淵之中,也破壞了人與天主、與他人及與大地原本共融的關係,甚至禍延後代。讀經二的「致羅馬人書」則指出人類罪惡的普遍性,甚至比法律更早已經存在。但是耶穌基督的救恩卻遠遠超過人的罪惡。耶穌就是新的亞當,因祂一人的正義行為,使眾人都獲得救恩。而瑪竇福音則述說耶穌在曠野中三退魔誘的事蹟。耶穌作為人類的一份子,以極謙遜的心態完全信任和服從天父的旨意,堅拒魔鬼和俗世的引誘。耶穌的聽命和服從完全相反了原祖父母的背命,顯示了天主的慈愛,也成了我們得救的榜樣和先聲。

教理主題:神聖的召選

人作為天主的受造物,其人性尊嚴最祟高之處在於我們被召叫與天主共融,並分享祂的生命。事實上,這份對天人共融的渴望早已深深地銘刻於每個人的內心之中。的確,人除非生活在天主的愛和生命內,否則人是沒法過一個真正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梵二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更稱這份共融為密切與攸關生命的天人關係(參閱GS19)。但可惜的是,由於種種罪惡和無知,人往往忽略甚至逃避天主這份愛的召喚(參閱教理27,29)。

但天主並沒有放棄我們。祂用盡方法為我們彰顯這份神聖的召選與慈愛。在舊約時代,天主首先召選了一個弱小的民族——以色列,與她建立神聖的盟約,作為天主的慈愛在世上的標記和見證。耶穌的降生、死亡和復活更將這份召選與全新的盟約擴展至全人類所有的民族。新約教會被稱為新的以色列,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伯前2:9)可見天主的召選與盟約實在是基督信仰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信念和思想。

那麼耶穌又怎樣戰勝罪惡和滿全這份天人間的盟約呢﹖耶穌的勝利在於以完全的謙遜克服驕傲,以信任克服自滿,並以忠信克服無信。為了救贖世人的罪,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於十字架上。正如聖保祿所說的:「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衪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極其舉揚衪,賜給了衪一個名字,超越其它所有的名字。」(斐2:6—9)耶穌的服從與自我交付展示了在面對天主的召選時最適當的回應。(參閱教理606,615)

作為基督徒的我們,生活在基督的愛與共融之中,獲得祂的力量,自能克勝魔鬼的誘惑,承行天父的旨意。正如今天彌撒頌謝詞所說的:「基督以四十天的嚴齋,樹立了四旬期克己的典範。他摧毀了古蛇的一切陷阱,教導我們克勝邪惡的酵母,使我們今世能以虔敬的心,慶祝逾越奧蹟,來日終能參與永恆的逾越節。」此外,天主深愛著世上每一人。為此,祂派遣所有被召選的人進到世界之中,成為天主拯救世人的工具,人類希望與仁愛的活標記。正如教會憲章所說的:「雖然教會目前尚未包括整個人類,可是她已經成為全人類合一、期望及得救的堅固根源。」(參閱LG9)


生活反思/實踐
1.你有沒有被天主召選(召叫)的經驗呢﹖面對天主的召叫時,你如何回應﹖
2.作為新約神聖的選民,你如何在生活中活出這身份和使命﹖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3月

我和代父母有個約會:甚麼時候開始有代父母的制度?代父母擔當什麼角色?


教會早期的記載

自三世紀希波律《宗徒傳承》開始,早期成人入門禮已十分重視教會團體對成人慕道者的信仰培育與皈依見証,在三年慕道期間,常藉著覆手祈禱去表達對他們的關懷和支持。

第四世紀記載於耶路撒冷濟利祿的入教禮,更突出代父母在候洗者甄選日子中的職責。他們會引領自己的代子女,到主禮台前,公開申請入教,並為其代子女的信仰歷程與皈依生活作見証。可見,代父母為候洗者的信仰培育與見証角色,並不只是屬於禮儀的要求,更是真正有陪伴和指導代子女的信  仰成長的作用。


《基督徒成人入教禮典》的要求

按1972年的禮典要求,陪伴慕道者走這信仰歷程的,分別有保証人和代父母:

1. 保証人是指那認識慕道者,協助他們追尋信仰,並在收祿禮中為他們的品行、初步信仰和皈依意向作証的教友。他們日後也可以成為慕道者的代父母。(#14-16,42)。他們更可加入慕道團,分享信仰與協助講解。

2. 代父母是侯洗者根據信仰榜樣和美德,以及彼此的友情而揀選的,須得到所屬的基督徒團體認可,並經司鐸批准,於甄選禮前選定。他們的主要職責不單是在禮儀中 (包括甄選禮、考核傅油禮、入門聖事及新教友彌撒)見証慕道者的信仰皈依,更須給代子女指引信仰、解答疑難,以及督導慕道者入教後的信仰實踐。(#43、131、163、167、174、218、248;《嬰孩聖洗禮典》#6,16,18)

作為嬰孩的代父母的職責

代父母是嬰孩在基督徒大家庭內的至親,關係密切,在孩子信仰的培育與孩子父母的責任同樣重要,是父母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代父母如同父母一樣愛護和關懷他們,更要肩負培育的責任,帶領孩子走向基督徒大家庭的橋樑,協助孩子開始基督徒的生活,也是孩子在信仰上模仿的對象。代父母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教導他們學會祈禱、福音故事、耶穌生平、參與感恩祭、領受聖體及堅振聖事、引導他們投入教會團體或加入善會,邁向成聖之路。

代父母和代子女多溝通,視作自己家庭一份毛,為代子女祈禱,每年最少2-3次,復活節也是最好時機。

代父母擔當什麼角色?

(天主教教理1255條)為使洗禮的恩寵得以發展,父母的幫助十分重要。代父或代母也擔當同樣的角色;他們應具有堅定的信德,能夠並準備好協助新受洗者──不論是兒童或成人,走上基督徒生活的道路。他們的工作確實是教會的職責。整個教會團體也應負起部分責任,去發展和保護[受洗者]在洗禮時所接受的恩寵。

選立代父母的意義

在天主教的傳統裡,不論是成人或兒童入教,每一位候洗者都必須有一位代父或代母。代父母的選立並非為了滿全入門聖事儀式的要求,而是因為候洗者本身分享了教會團體的信仰,而代父母就是教會團體的代表;他們以祈禱和德表,在信仰路上陪伴和指導候洗者。

(聖教法典 #872) 盡可能給與要領洗的人一位代父或代母。代父母職務是對要領洗的成年人,協助他開始基督徒生活,對要領洗的嬰孩,則應與其父母們一同,帶領嬰孩去領洗,於領洗後協助他度相稱的基督徒生活,並忠實履行有關的義務。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天主眷顧

認識不少熱心的天主教徒喜歡用「這是天主的旨意」、「天主自有安排」等說話去表達自己的信德。然而,要由衷相信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際遇好與壞,都是天主的旨意,都有祂的眷顧,談何容易。今天第一篇讀經一開始,就聽到被充軍的以色列民對天主失望的申訴,因為他們只看到自己的厄運,認為天主已離棄了他們。然而,先知依撒意亞用了婦女不會忘記自己的乳嬰這圖像來安慰他們,叫他們不要灰心喪志,要相信天主的諾言。究竟什麼是天主的眷顧?既然我們相信天主眷顧天地萬物,為什麼世上苦痛和邪惡仍然不絕?天主又如何信守祂的諾言?相信這些都是一般人的疑問。
《天主教教理》解釋「天主的眷顧」時,是這樣說的:天主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天主創造的是個「好」的世界,不過,受造界並非一從造物主手中出來,便到達它的巔峰境界;萬物仍需天主時刻照管、保存和引導,好讓它們按天主的意願,在過程中邁向實現天主為它們預定的完美終向(參教理301-302)。故此,天主給予萬物存在的條件,活動的能力,讓它們按著天賦的本性而存活。

事實上,天主創造是有目標的,祂為了愛而創造,這也是聖經的核心教訓。天主對人類的
眷顧,尤其見於天主聖三的救恩計畫。為了人類的得救,天主在舊約裡與亞巴郎、梅瑟立約,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準備救主的來臨。一個新而永久的盟約在耶穌基督身上實現,他以自己的死亡復活,啟示了天主的愛。

可是,正如先前所言,在天主上智的計畫裡,為什麼祂不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並阻止惡
的產生?原來這個問題牽涉到天主為了愛以及賦予人尊嚴,而給了人自由去選擇願不願意跟祂合作。我們相信天主是百分之百的善,祂不可能創造了惡,或是任何惡事的源頭。但由於天主創造的世界尚要經歷一個步趨完善的過程,因此人濫用自由,選擇相反天主,而產生「倫理的惡」(即:各種罪惡的行為),或當中非因人的過犯而引起的所謂「物質的惡」(例如:天災、疾病等),都為天主所容許的;況且天主還可以從惡中引發出善來。最顯明的例子便是天主聖子被殺害是人類最大的倫理惡,然而,天主卻藉這事件帶給人救恩和恩寵(參教理310-312)。

「眷顧」( providence)一詞其實是來自一個拉丁文,意思就是「先見」,即是說天主是超越
的,祂不像我們一樣生活在時間和空間裡面。在祂內,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有「現在」這一刻。雖然我們說天主早已知道其受造物的需要,並為它們作好準備和加以照料,但其實這種講法只是因為我們以人有限的言語去表達,我們所經驗到那位無限的天主。我們唯有用信德的眼光才可以接受天主是世界和歷史的主宰,且為了愛而創造。就算我們看不透世事種種困難出現的原因,也應相信最終只有天主才有圓滿的答案。箴言篇所講的「人在心中盡可策劃多端,實現的卻是上主的計畫」(19:21),確是十分有道理。

今天聖詠 62 篇是回應依撒意亞先知對天主要有信心的呼籲。聖詠中引用多個了天主具體的
圖像(磐石、救星、堡壘、保障….),以及人信靠天主的字句(只安息在天主內、決不致動搖、基於天主、該常依靠他等)。至於福音中,耶穌則告誡我們要像赤子一般全心信賴天主的眷顧,不要為生命所需而憂慮,知道天主原曉得我們各人所需。人只要尋找天主的國和義德,其他一切,交托給天父就夠了。

讀經二裡面的聖保祿宗徒便是那真誠仰賴天主眷顧的好榜樣。他被受格林多教會一些人不
友善的攻擊和詆譭,但卻不尋求人的審斷、或向人澄清以得諒解,因為他一心相信「那審斷我的,只是上主」(格前4:5)。歷來,教會內的聖人、殉道者就是憑著相信天主自有祂上智的眷顧,而造就了他們的那份堅忍和聖德。願我們也學習他們,無論碰到什麼考驗,總會相信我們是在天主慈愛的手中。

生活反思/實踐:
1. 細想在過往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一些事件的發生,你覺得是有著天主眷顧的。請回想一
下其內容,並由衷向天主感謝,以增強自己的信德。
2. 聖人們一心仰望上主,很多時遇到委屈,吃了虧,也不計較,不嘗試為自己申辯,取回公
道,因為他們知道天主才是歷史的主人,安心於天主的眷顧。請向天主祈求這樣的信德和
一顆喜樂的心,讓我們不介懷別人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