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2014年11月「學習年」主日彌撒培育活動


追思已亡諸信者

十一月是煉靈月,教會鼓勵信友們特別為煉獄中的靈魂祈禱。在禮儀年曆中,教會將十一月一日定為諸聖節,將十一月二日定為追思已亡諸信者,實在有深厚的意義。因為「我們都是基督的身體。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格前 12:26-27)故此,我們在世上彼此代禱,互相幫助,同樣,我們也可以為亡者祈求,而天上的聖者也會為我們代禱。

今天感恩祭的讀經非常豐富,共有三式可供主禮者選擇。而它們都環繞著同一的主題,就是教會傳統對末世的教導,即所謂「萬民四末」:死亡、審判、天堂和地獄。「死亡」是人靈肉的暫時分離,也是救恩的決定點。為信仰基督的人來說,死亡只是生命的改變,而非毀滅。「審判」是人生旅程終結時,面對天主的最終抉擇。人可以選擇愛人的天主,或是拒絕仁慈的天主,及拒絕愛人。這選擇在人生的旅程中已經開始,且漸漸成形。事實上,人死後
的景況是我們在現世生活中種種選擇所邁向的必然結果。現世生命和將來的永生,會有一定程度的延續。審判後就是「天堂」或「地獄」的終向。「天堂」就是在天主的愛內,彼此相愛共融的狀態,這樣,天主的愛滿全了眾人愛主愛人的心靈,使人充滿光明、平安、喜樂。而「地獄」則是人決定性地拒絕天主的仁慈,拒絕自己,拒絕人,最後永遠地活在絕對惱恨的罪惡狀態當中。不過,除了天堂和地獄以外,教會也相信有一些人,他們雖然死在天主的恩寵和友誼當中,但尚未完全淨化。為這些人來說,雖然他們的永遠得救已獲確定,但在死後仍須經過煉淨,為得到必需的聖德,進入天堂的福樂中(教理 1030)。這就是教會傳統對「煉獄」的信仰。


教理主題:煉獄(最後的煉淨)

首先,我們得承認,在聖經中真的沒有直接提到「煉獄」或「最後的煉淨」這些名詞,但卻不表示沒有這方面的啟示和概念。首先,在舊約瑪加伯下書中就曾提及,瑪加伯為亡者獻贖罪祭(加下12:45)。此外,在新約中,耶穌就曾經說過,假如有人褻瀆聖神,不論今世或在來世,都不會被赦免的 (瑪12:32)。這裡暗示著:有些罪過可在今世得以赦免,另一些則可以在來世得以淨化。此外,在格林多人前書(格前3:15)和伯多祿前書(伯前1:7)中,
都曾間接談及煉淨的火。除了聖經的基礎外,天主教會對「煉獄」的教導主要是來自為亡者祈禱的古老聖傳。教會自古以來,便紀念亡者,並為他們奉獻祈禱,尤其是感恩祭,為使他們得到煉淨,進入與天主的榮福直觀(天堂)中。這做法實在彰顯了「煉獄」的信仰,因為人死後若只得「天堂」或「地獄」的話,實在沒有為亡者「祈禱」的需要(教理1032及教理50)。

「煉獄」的信理與天主教對「罪」的理解,也有很大的關係。在天主教的信仰裡,罪會帶來雙重的效果。首先,人若錯誤地運用了自由,以具體嚴重的行為,拒絕了天主的恩寵,陷於嚴重的罪惡之中,這種狀態在天主教的傳統中就被稱為「大罪」,而大罪的後果就是「永罰」,即完全喪失了與天主的共融,喪失了永生的賞報。另一方面,有些人雖已生活在天主的恩典之內,即以天主作為生命的終向,但在現世的生活中受到罪惡的誘惑,在小的事情上仍貪戀世物(教理1472),對天主有所保留。這種狀態則被稱為「小罪」,而小罪的後果就是「暫罰」,即與天主的共融的減弱,以致暫時未能達到完滿的共融。值得留意的是,以上所提的兩種罪罰,不應視為天主外加於人的報復,而是源自罪惡本身的後果。

為那些生活在「大罪」之中的人,感謝天主的救恩,若他們願意聽從聖神的感召,信賴耶穌基督,藉信德懺悔己罪,透過和好聖事在基督內重生,重新選擇天主為自己生命中的基本抉擇,恢復與天主的共融,則他們的永生已獲肯定,「永罰」也獲赦免,但是,因罪過而傷害了的天人關係(暫罰)仍待進一步的淨化,好能與天主聖三達致完滿的共融。同樣的,為生活中帶有「小罪」的人,也需要這淨化的過程,以修補、促進和加深與天主之間的關係和共融。這個淨化的過程被稱為「補贖」。天主教教理說:出自熱心愛德的皈依,能使罪人完全淨化,以致再沒有任何罪罰存留(教理1472)。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淨化(補贖)的過程實在是一個在現世已開始的過程,只是有些人在今世中未能完成,而需要在死後繼續。這樣看來,煉獄(最後的煉淨)實在不是天主給人的懲罰,而是天主給人的一個恩典的機會,為那些仍未完全淨化的靈魂,在死後可以繼續淨化,最後得以享見天主光輝的聖容。

我們深信旅途中的教會藉祈禱和愛德服務,可以幫助在「最後煉淨中」的靈魂,這是基於「諸聖相通功」的道理(參閱教理958)。的確,教會猶如一身,所有信眾都在基督內共融成為一體。信友,不論是已經到達天鄉的,抑或還在煉獄中做補贖的,又或仍 在現世旅途上的,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分恆久的愛的連繫,以及豐富地交流著所有美好的事物。在這奇妙的交流中,一個人的聖德能使他人受益,遠超過一個人的罪過為他人造成的損害。因此,靠諸聖相通的助力,可使那痛悔的罪人,能更早且更有效地淨化罪罰。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懼怕死亡嗎?你相信死後的生命嗎?你相信在基督再來時,你的肉身也會復活起來嗎?你會怎樣準備迎接死亡的來臨?
2. 你相信煉獄的存在嗎?你有為死去的親友祈禱的習慣嗎?為什麼?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0 月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玫瑰聖母節

因為爭取真普選引起佔領香港行動已經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月,現在還未平息,不知怎樣解決?身為教友,我們可以做些甚麼?

我們可以每日為香港的社情熱心誦唸玫瑰經,因為玫瑰經很有力量和許多祝福,例如:罪人獲得寬恕、靈魂得以淨化、解開人的束縛、窮人獲得幫助、虔誠的人得到自新、無知的人獲得指引等等。

今個月是十月玫瑰聖母月,它跟玫瑰經有密切的關係。10月7日教會慶祝「玫瑰聖母節」,它的來源是充滿奧蹟。四百多年之前,十六世紀的時候,回教國家土耳其極為強盛,它們在地中海擁有龐大的海軍艦隊,企圖橫掃歐洲,消滅基督文化。當時的教宗號召聯軍禦敵,以保全聖教會文化及生命。但是參加作戰的聯軍艦隊力量薄弱,與敵人勢力懸殊。看來沒有出路,教宗唯有呼求天上的母親助佑,通令教會恭唸玫瑰經,以求得勝利。1571年10月7日清晨,雙方艦隊在達勒邦太海峽會戰。戰爭開始前,聯軍熱心恭唸三個小時的玫瑰經。在戰爭時,原本有利於土耳其艦隊的大風,忽然轉向變為有利聯軍,雙方激戰,聯軍終於以弱勝強。

教宗碧岳五世深信這次勝利是唸玫瑰經的效力,所以在1573年欽定10月7日為聖母玫瑰瞻禮,名為「勝利之母節」,紀念天主的護佑,基督徒在這個拉龐多(Lepanto)戰役中,賴聖母的轉禱,戰勝土耳其軍隊的入侵,阻擋了回教勢力入侵歐洲的危機。以後聖教會把這敬禮推廣,於是十月成為玫瑰聖母月。1716年,教宗克萊孟十一世更將這個慶節擴展至整個普世教會。1960年慶節易名為「玫瑰聖母節」。

聖母特別喜愛我們誦唸玫瑰經。1280年聖道明在法國南部和端抗爭的收效甚微,聖母親自傳授玫瑰經給聖人,並囑咐他向普世傳揚玫瑰經,後來聖道明依這個新的武器──玫瑰經,擊敗了異端。1859年聖母在露德顯現時,手拿著玫瑰唸珠,表示聖母對玫瑰經的喜愛。1917年聖母在葡萄牙花地瑪顯現給三位牧童時,也是叫他們「每天誦唸玫瑰經。」可見玫瑰經在聖母的眼中是如何重要。

教宗碧岳九世說:「教會最富有的寶藏就是玫瑰經」。教宗良十三世在1892年頒佈的玫瑰經通諭上說:「玫瑰經的祈禱使人牢記,不忘信德,把教會主要的精神,灌注入日常生活中。」

看來香港沒有出路的時候,讓我們都懷著信德,熱心誦唸玫瑰經,呼求天上的母親助佑,願天主的旨意奉行在人間!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愛主愛人的兩大誡命

基督信仰中的誡命是源於天主不單造生了人類,並且是人的終向。這事實不單刻劃於人的本性之上,並且昭示於基督的救贖工程當中。大能者天主對人俯就施恩,且鍾情摯愛,甚至以苦難救贖。天主在西乃山上頒佈十誡,旨在藉啟示讓人確實認識那存於人內有關誡命的一切〈教理 2070,2071〉。基督滿全一切啟示,進一步讓我們明白誡命的真意,乃人活在聖神的德能──愛內〈教理 204,2055〉。

天主是人的終向,所以最大的誡命就是「你當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瑪 22:37〉當以民出離埃及,來到西乃山接受十誡,其後進入福地,天主都常活在他們經歷的過程當中。以民和天主關係密切,故他們在意識、感情,理智上都極重視這誡命。可是按出谷紀所載,以民的所作所為,仍屢屢犯錯。今天我們身處各重不同的挑戰和考驗,教會教導我們要以信、望,愛來促進虔敬之德,以助我們持守這誡命〈教理 2086,2095〉。

今天所選讀的福音指出最大的誡命還有「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瑪 22:38-40〉。耶穌的教導超越了當時猶太經師的教訓,且極具權威〈參閱瑪 7:28〉。法利塞人把誡命分了輕重,但耶穌在這裡把第二條誡命放在和第一條同等的位置上,成為二而一的愛的誡命,而解釋十誡,必須在愛的誡命光照下,因為愛就是法律的滿全〈教理 2055〉。在以民的歷史上,愛近人源自天主對一切人的憐憫,同情和仁慈。且看今天第一篇讀經,出谷紀 22 章指出那些貧窮弱小的人──外僑人、寡婦、孤兒、窮人。對他們不可苛待和壓迫,否則上主必聽他們的呼號而發怒,「因為我是仁慈的」〈出 22:26〉。原來關懷貧窮弱小的人是雅威憐憫人的特性,祂同樣要求祂的人民不要榨取或剝削他們。今天選讀的聖詠 18 章就是對這仁慈及大能的天主的迴響。愛近人的要求來到耶穌時就大大地提升了〈參閱瑪 5:43-48〉。今天第二篇讀經〈得前〉,保祿宗徒稱讚信徒為模範,因為他們在事奉及藉愛德所作的勞苦都是極佳的。得撒洛尼教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羅馬帝國的文化和經濟的交匯處。他們的德行把兩大誡命都好好地生活出來了。這就成為傳揚福音最強勁的推動力,也為聖神的德能作了最佳的標記。

梵二指出這二而一的愛的誡命實在是我們複雜社會及人與人關係的重要基礎。近代多位教宗均從多方面予以闡明〈GS 第一部分第二章,教理 1877-1948〉。人與人活於誡命內所建設的相互關係,相似於聖三的互相契合〈GS 24〉。「人類的互相從屬」仍根植於人性,是本性的需要」〈GS 25,教理 1879〉。人在密切的互相從屬中,各個的團體/組織必須尊重、承認,考慮其他的團體/組織的需要及合理和合法的期望與要求〈GS26〉。再者,基於與生俱來的人性尊嚴,人必須各依其位,各按其職為相互間的福祉而負責〈教理 1913-4〉。耶穌基督救贖了人類,建立了教會。在教會內人可以體驗到與天主有深邃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建設共融合一,也可以各按其材能為他人服務,促進友誼,營造社會仁愛。由於各人都願意為對方犧牲,付出一己所長,大家就可在團結共融中逐漸增長,直到在天國內達致圓滿〈教理 1939-1942〉。

生活反思/實踐
1. 讀經二有否使我們明白傳揚福音的生活是怎樣的?
2. 我們有沒有什麼思想和事物阻礙了自己去愛主愛人?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0 月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我是上主,除我以外,沒有別的神

舊約中,希伯來人對「天主是惟一真神」的信仰,並非從開始就清楚的。他們對天主的認知是不斷透過整個民族的經歷而逐步形成和增長的。在出谷事件中,他們認識到的天主「雅威」是自有者,解救他們於埃及人奴役中的拯救者,給予他們指引、水和食物的保護者和供給者,又是向他們頒布誡命的立法者。在客納罕地,他們便體驗到雅威的大能和忠信,是一位與他們同行的天主。可惜立國以後,以民漸漸遠離天主,忘記了雅威是他們的真神,甚至開始敬奉其他民族的神祇。國家的墮落導至他們亡國,在這期間,先知們發展和宣揚了唯一神論,認定天主是普世萬物和一切聖德的根源,除祂以外,沒有別的神。今天的讀經一就是在這種背景的了解下寫成的。依撒意亞指出天主是人類的主宰,甚至波斯王居魯士也是天主手中的工具,被揀選去征服各國各地,以及負有解救以色列百姓的使命。

教會選用了聖詠 96 作為本主日的答唱詠,因為其內容充滿著以色列民眾對天主的光榮讚頌 —— 祂超越眾神、萬民都要歸向祂。福音講述一個燴炙人口的納稅故事。時至今天,每當政教出現矛盾時,就連外教人都曉得用耶穌這名句「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去解決爭端。事實上,這福音事件最重要的不是為政治和宗教排難解紛,而是耶穌要提醒猶太人他們是屬於天主的,他們欽崇和事奉的只有唯一的天主,故此要全心、全靈、全意去愛祂。故事中,挑戰耶穌的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便是那些沒有認真遵守誡命的人。他們隨身帶備刻有自詡為神的凱撒頭像的稅幣,是一種向凱撒臣服的表現,並非虔敬猶太人的所為。至於讀經二所選讀的片段,保祿讚賞得撒洛尼信徒的信、望、愛德。而這三種超性德行,一直以來,就是基督徒欽崇天主所需要的基本力量。

天主教對「天主是惟一真神」的教導十分明確,誡命之首也要求我們「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然而,在每一世代的信徒中間,總有些沒有認真相信天主及守好誡命的人。《天主教教理》說:天主是恆常、不變、永遠一樣、忠信、完全公義,全能和全善的主,祂又把自己的愛啟示給我們。所有願意相信天主、對祂表示同意和承認祂的真理的人,均需要信德的幫助,好能聽從祂,對祂有完全的信仰和依賴(參教理 2086,青年教理307)。由此可見,信德是我們道德生活的根源,一切道德偏差均在於「不認識天主」,而第一條誡命便要求我們培養和維護我們的信德,並拋棄違反信德的一切(見教理 2087, 2088),例如刻意或非刻意的懷疑、忽視或拒絕認同真理、異端或背教等。

人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完全看透天主在我們身上的計劃,因而希望天主給他還愛於祂的能力,以及按照愛的誡命而行事的能力(見教理 2090)。望德就是「一股力量,使我們堅定、持續地渴望我們生於此世的目的:就是讚頌上主並事奉祂;渴望那只有在天主內才能滿足的,我們真正的幸福;渴望我們最終的歸宿——天主」(青年教理 308)。有了望德,人便仰望上智的眷顧,不會在世途的艱辛中失去對天主的信德、和拯救的盼望,或以為自身無需愛主愛人和悔改,而妄想得到天主仁慈打救。

對敬拜和事奉惟一真天主所需而又永遠的德行,就是愛德。愛德首先讓我們懂得回應天主的愛,知道我們先被天主所愛,因而願意將自已同祂結合,奉獻於祂(參青年教理 309)。不過,耶穌將愛人與愛主兩者相等(見下主日的福音),所以愛德也使我們因著愛天主,而普愛萬物,接納近人和仇人。人犯罪就是違反天主的愛,但促使我們忽略天主愛的主要原因是對天主的冷漠、忘記還愛於祂、靈性方面的懶惰、及由於驕傲自大而仇恨辱罵天主等。「愛德促使我們,依照全部義德的要求,歸還給天主我們身為受造物所欠祂的一切。虔敬之德使我們具備這種態度」(教理 2094)。朝拜、祈禱和祭獻是我們對天主表示虔敬的主要行為(見教理 2096-2099)相反地,迷信、占卜、拜偶像等行為迷惑人的信仰,影響我們對天主的真正敬禮。綜合來說,信望愛德是第一誡包含的德行,因為它們將信友緊緊地與天主與人連繫,幫助我們度見證的生活,每一位教友都要為這三件天主的禮物而感恩和珍惜,並在自已的信仰生活中繼續增加和鞏固它們。

生活反思/實踐
1) 為現代人來說,最容易陷入那種「偶像崇拜」的行為?你也曾有這種誘惑和行為嗎?
2) 天主為你是誰?(可透過本文有關天主的屬性作反省)
3) 「我是上主,除我以外,沒有別的神」,這句話,在你的信仰路上,有多少體會?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0 月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守瞻禮主日

在第一篇讀經中,依撒意亞先知預言天主為以色列人所預備的盛筵,並承諾「上主要永遠取消死亡;吾主上主要從人人的臉上,拭去淚痕」(依 25:7)。在復活基督的信仰光照下,歷代的基督徒都相信先知其實在向我們預示著在永生中所享受的天國盛筵。初期的基督徒亦將此聯繫到在主日所舉行的感恩祭宴,在第八天,即一周的第一天,天主實現了祂新的創造。主日的感恩宴席,不斷提醒我們基督以此救恩的聖事時刻與我們同在,就如聖詠廿三篇所描述,我們不怕任何凶險,因為上主與我們同在,祂並在我們的對頭面前,為我們擺設了筵席。

今天的福音特別論到國王邀請人民去參與他兒子的婚宴,一個原應非常喜樂的事件,但他們卻以形形色色的藉口推辭。到最後國王吩咐僕人凡是他們所遇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請來赴婚宴,但有些人卻沒有預備好赴宴(瑪 22:1-10)。這亦正好提醒我們,天主每主日都邀請我們去參與祂的筵席,但我們是否有相稱的準備呢?

在論述教會禮儀年節的革新時,梵二大公會議的教長們特別提醒我們主日的重要性:「教會沿用導源於基督復活當天的宗徒傳統,在每第八天,就是確當的稱為主的日子,或稱為主日的那天,舉行逾越奧蹟。在這一天,基督信徒都應該集會,聽取天主的聖言,參與感恩禮,紀念主耶穌的受難、復活與光榮,感謝天主,因為祂曾『藉耶穌基督從死者中的復活,重生了』(伯前 1:3)他們。所以,主日是最原始的慶節,應該提倡並強調,使信友虔誠注意,也應該成為歡樂休假的日子。其他慶祝活動,如非確屬極其重要者,不得超越主日,因為主日乃整個禮儀年度的基礎與核心。」(禮儀 106)

另外,主日亦繼承了猶太人每周守安息日的傳統,雖然「主日與安息日顯然不同;在時間上,每週,主日在安息日之後一日;但為基督徒,主日取代了安息日的禮規。在基督的逾越奧跡內,主日滿全了猶太安息日的屬靈真理,宣告人在天主內的永遠安息。因為法律的敬禮乃準備基督的奧跡,這敬禮的實踐正好預示了一些有關基督的特色:『那些依照舊的方式而生活的人,現在來到了新的希望之中,不再遵守安息日,而遵守主日,因為是在主日,我們的生命因著主和祂的死亡而蒙受祝福』」。(教理 2175)

為讓信友更妥善的參與,教會的規條更確切地規定信友在「主日及當守的法定慶節,有責任參與彌撒」。「無論在慶節本日或在前一天晚上,參與任何地方舉行的天主教禮彌撒者,即滿全參與彌撒的誡命」。信徒有責任參與法定日子的感恩祭,除非是為了重大的理由而不能出席,(例如疾病、照顧嬰兒/病人)或預先獲得自己本堂牧者的寬免。教會亦提醒信友,凡故意未盡這責任者,難免不犯重罪。(參教理 2180-1)

生活反思/實踐
1. 試想想你平常是如何度過主日的?你有完全放下工作,將此日奉獻給天主、家人和社會中有需要的人嗎?
2. 你有珍惜參與主日感恩祭的時間,並感受到天主所給予你的喜樂與平安,與主基督和弟兄姊妹的相處共融嗎?你渴望參與每星期的主日感恩祭,還是感到是一種負擔,常想找藉口缺席?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0 月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認識《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GS)(二)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的中心思想是「集中於人,集中於整個人,即人的靈魂,肉體,心情,良知,理智及意志」。本屆大公會議的重點就是要建立一種「基督宗教的人學」,並且献給世人一個「基督宗教的人文思想」,所以大公會議要從兩方面去論人。

憲章提到人的整體,認為應該從人的整個構造、人的存在以及人的行動去論人。人是由靈魂、肉體、理智、良知和自由所構成。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成,將來要回歸天主懷抱;但從人生的經驗,人又體驗到聖寵與罪過並存。人是需要不同的社團:例如家庭、地方團體,以及整個人類。人有使命管理、改造並按照天主的計劃為人服務。大公會議為了研究人的實質,特別願意從人的具體存在去深究,故此特別關懷人的痛苦、偉大、成功、危機、能力、柔弱,特别是人的死亡奧蹟,從人的具體因素去研究人是今天的真實性,换句話說:不要把人看為一個靜物,而是一個生活的人,亦都是一個生活的時間與空間的人。
   
既然本憲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論人,那就不可以不提到人同他生活的世界之間的關係。但世界是甚麼呢?大公會議向世人宣示:「世界是人類歷史的舞台,世界有着人類奮鬥,失敗和勝利的記錄。在信友看來,世界乃由天主聖愛所造化所保存,雖不幸為罪惡所奴役,卻為戰勝魔鬼的基督,以其苦架及復活所救贖,目的在使它依照天主的計劃獲致改造而臻於完善」。大公會議多次提醒人,世物的秩序是為了人,並且因人而達到最後目的。「如果世物的獨立指受造物及人類社會,擁有固有定律和價值為人類逐漸現、運用並駕馭,則要求這類獨立,是對的。這不獨是我們現代人的要求,而且亦符合天主聖旨。」

先前提到人性的完整,大公會特别强調人的社團特性。因為人的本身需要他人幫助,而人的才幹又使他能幫助别人,由此構成人的社團組織,其中最深的意義就是人彼此服務。另一方面,大公會議亦注意到,因為人的才能或其條件不均等,人應該克服因性别、種族、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等所能產生的歧視,因為這樣會違背天主的計劃。所以在任何社團内都應該注重公義與愛德。

憲章認為,歷史也是論人的一個重要角度,因為人在歷史中努力地求進步,並走向圓滿的境界。聖保祿都認為這一切都是天主的計劃:「一切都是你們的,你们都是基督的,基督是天主的」(格前:三22—23)。這一個重要的觀點,很明顯證實人是萬物的主人,他的使命是使到萬物為人服役,使萬物成為有效的工具。

人類的歷史,雖然從外表看來好像有矛盾,但這一切都不是出自偶然,而每一史實都是天主在計劃中完成歷史最终目的:就是為了使人能够獲得在基督内所完成的天主救恩。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天主的正義和審判

今天第一篇讀經的依撒意亞先知書與瑪竇福音皆以葡萄園作寓言,說出園主設了一個葡萄園
栽種幼苗即他所愛的人,期望在收割時能獲得良好的果子。故事的結果是:「他原希望正義,看,竟是流血;他原希望公平,看,卻是寃聲!」(依 5:7)在瑪竇的寓言中,結果更令人痛心!在快到收果子的時候,園主打發僕人去收果子,卻一個被鞭打、一個被殺掉,而最後連打發去的自己的兒子都被殺掉了(瑪 21:34-38)。

然而,寓言的高峰不是止於葡萄園的結局,而是邀請聽寓言者去回答:園主該怎樣處置那些園戶?(瑪 21:40)「現在請你們在我與葡萄園之間,判別是非。」(依 5:3)兩個寓言故事都非常清楚的指出:基督徒要結好的果子,並接受審判,不然的話,「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瑪 21:43)原來,天主創造了我們,並將祂的真、善、美賜予了我們。祂是忠實的,一直遵守和實現祂愛人的許諾,履行祂的正義。但在世界的終結時,祂會作審判,期望在我們身上結出美好的果實,對祂的愛要作出決定性的回應。

天主的正義和審判的神學概念首先是建基於聖經的主題天主是宇宙萬物的根源,人類的創造者,萬物的主宰。這美善的天主創造宇宙的美麗,祂使受造世界存有秩序與和諧(教理 341),更賜給人作自己行為的主人,允許人以理性分辨善惡,何為真理,何為謊言(教理 1954)。天主創造了萬物之後,並沒有置之不顧,時刻地保存著它們,眷顧它們,給予它們能力,引導它們達到自己的終向。(參教理 301-313)從啟示中我們清楚知道天主是正義的,祂時常喜愛美善,卻拒絕邪惡,徹底的愛了人類,一步步的實現了祂的救恩計劃。

人雖然帶有原罪及多次犯罪,但天主卻是忍耐,給予時間和機會,期望我們悔改,結正義的果實,就一如祂在人的墮落後,並沒有把人類抛棄。反之,「天主還召喚他,向他奇妙地預告邪惡將被制伏,而人也要由墮落中被救起。這一段在創世紀中的記載曾被稱為『原始福音』,因為在那裡首次宣佈了救主默西亞,」(教理 410)天主並沒有預定任何人下地獄,祂不願意「任何人喪亡,只願罪人回心轉意」(伯後 3:9,參閱教理 1037)。為愛我們人類,天父甚至派遣祂的聖子,降生成人來到我們當中作世界的救主,為使我們「成為有分於天主性體的人」(伯後 1:4),以祂的苦難、聖死為我們做贖罪祭,使我們與天主和好(參閱教理 456-460)。

可是,人每每因濫用天主賜予的自由,拒絕善而選擇倫理的惡,屢次犯了罪。在末日審判時天主會按祂的正義來作審判,基督將在光榮中降來審判生者死者,將揭露各人心中的隱秘,並依照他的行為和對恩寵與慈愛的接納與拒絕,予以報應。(參閱教理678-682)此外,天主教會相信人在死後會立即面對基督的審判,領受永遠的報應,我們稱之為私審判:即進入天堂的榮福,或經歷一個煉淨期,或墮入永罰。(教理 1022)

天主以祂無限的智慧和慈愛,自由地創造一個「在過程中」的世界,藉著祂的眷顧,使萬物邁向它最終的完美。(教理 310)天主的正義和審判就在基督身上完全顯示出這真理。當基督將永恆而普遍的王國交還給聖父時,我們要再度看到「新天新地」。那時天主在永生中將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格前 15:28,參閱教理 1042-1050)。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如何理解「天主沒有預定任何人下地獄」?你相信嗎?
2. 反思自己的信仰經驗,你對天主的眷顧和正義有甚麼體會和反省?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