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倫理惡

我們知道耶穌來是為召喚罪人悔改,彰顯天主慈悲,並善待罪人。今個主日的讀經亦讓我們再次思考罪過的問題。

智慧書寫成於公元前第一世紀。這本書是寫給僑居埃及的猶太人。那些猶太人受到那個時代的希臘文化及哲學思想所影響,很容易迷失而忘記祖先對天主的信仰。智慧書教導他們要堅守對天主的信賴,記憶天主如何在引領祖先出離埃及時所行的大能。祂的大能確實能一下子消滅作惡的人,正如祂對待埃及人和在懲罰一些以民時所作的一樣〈參閱智12:16‐19〉。然而,在曠野中祂卻一次又一次讓犯錯的以民回頭改過,最後進入福地。祂總是緩於發怒,富於仁慈〈參閱詠86:15〉。對悔過的人,「凡呼號你的,你必待他寛仁」〈詠86:5〉。

聖保祿宗徒自己就深深體驗過上主如何寬待了他。他本是迫害基督徒的大惡人,但基督藉著在大馬士革的召喚,使他完全改變過來。羅馬書第八章為基督信友活在生命之神內的生活作解釋。今天選讀的經文是出於羅馬書第八章五個連貫片段中的第三段,詳述聖神怎樣親密地在輭弱的人的肉性內運作,使那些隨從聖神生活的人「去致死肉性的妄動」〈羅8:13〉。雖然我們不知道如何祈求,聖神卻以「無可言喻的歎息......按照天主的旨意代聖徒轉求」〈羅8:26‐27〉。這樣,保祿把天主怎樣「轉向人,而人要轉向天主」那種猶太人傳統中強調的皈依精神盡情發揮,並推向新的層面,即由知罪,蒙恩開始,藉著信賴耶穌基督而得救;聖神除去人肉性的罪,引導人在愛內克勝邪惡。

瑪竇福音第十三章收集了七個天國的比喻。當代的釋經學者認為天國比喻是瑪竇福音書結
構上「整部福音的中心部分及重點所在」(Viviano,in the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P.655)。今天讀經的比喻是為那些困擾人的罪惡問題作解釋:為何天主容忍惡〈莠子〉與善〈麥子〉並存。答案可能就在於天主在時間及過程中等待罪人悔改。等待的過程就相似自然現象中撒在地裡的種子〈麥子、芥子〉的成長,酵母在麵內發酵〈天國由基督開始逐漸發展〉。當麥子仍在生長時,若要除去莠子會傷害麥子。故此,比喻引導我們進入末世幅度的今世終結,到時惡終於消除,義人和悔過的人得以棲息於父的天國裡。

天主願意所有人得救。在等待罪人悔改的今世中容許惡和善並存。教會稱這些惡為倫理的惡,在於它是人選擇了做這些惡行,或選擇了不做一些需要做或理應要做的善事。惡的產生
完全來自人的自由抉擇。人為此要負上責任〈CCC311〉。人雖然有天主的眷顧,時常協助人
行善,但人仍然犯錯,誤入歧途。聖奧斯定及聖多瑪斯均強調無論直接或間接,天主絕不是倫理惡的原因。梵二文獻〈現代GS13〉對於人濫用自由的實情做了精簡的描述。天主本應是人的根源。罪卻破壞了人與天主美好的關係,遂導致人內在生命的分裂。「無論是私生活或團體生活,便形成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戰鬪」〈GS13〉。聖保祿宗徒深明這種出於人心中的邪惡。他指出人順服肉慾而反抗聖神。人所犯最大的惡莫過於拒絕及殺害耶穌,天主聖子;祂是無辜又無罪的。「但天主以祂極豐富的恩寵,從中獲取最大的善,就是基督的光榮和我們的救贖」〈CCC312〉。我們相信「天主不會容許惡發生,除非祂從惡中引發出善」〈CCC32〉。梵二又說:「在上述啟示神光之下,人的崇高使命及其所體驗的深刻的不幸,找到了最後的原因」〈GS13〉。「原因」指的是「天主藉著各種盟約、祂聖子的降生救贖、聖神的恩賜、教會的建立、聖事的力量,以及藉著幸福生活的召喚來與人類接觸」〈CCC309〉。是祂主動地來尋找我們,呼喚我們,無限量地愛著我們,「甚至經歷過壞事和罪惡的悲劇,要引導祂的受造物,抵達最後的安息的祥和中」〈CCC314〉。

有人提醒我們,只有在黑夜裡我們才可以看到天上星星在閃耀。星光引導我們渴望及抱有希望的,是在黑夜過後,終可在今世的終結後,會沐浴在義德的太陽下,那就是基督光榮升天
的境界。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天主恩寵中人能夠從心所欲,不踰矩。這規矩就是愛主愛人。自由選擇去愛常常是喜
     樂的根源。當然,要慎思及選擇愛得合宜。常常檢討我們的選擇。
2.  天主主動迎向我們,無限量地愛著我們,讓我們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時常仗賴天主的大
     能以幫助我們擇善拒惡,並讓天主的愛滲透心靈,不斷加深。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4年7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